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教育视野下的特殊儿童教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斌 黄志雁

  【摘 要】积极教育理念源于积极心理学,主要指以发挥个体潜能为出发点,采取积极教育手段,增加儿童积极体验,从而促进其获得感、幸福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此,提出特殊儿童教育策略:转变观念、发掘潜能;借助活动、积极体验;巧设奖励,多元发展。
  【关键词】积极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2
  传统教育中,纠偏、纠错与纠正的观念根深蒂固,儿童的潜能往往被忽视,而特殊儿童常被视为麻烦或累赘,对其的教育方式也多集中于问题行为等方面,问题明显掩盖了儿童本身,这属于典型的医学模式。不过,积极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发,儿童的潜能、积极体验与获得感等方面被至于关注中心,教育参与者尝试着用更为积极的态度与方式应对发展中的儿童,这种转变也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注入新的动力。那么,积极教育理念下,针对特殊儿童,有哪些教育策略呢?
  一、转变观念、发掘潜能
  作为教育参与者,尤其是父母与教师,其持有的儿童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与效果,而教师专业标准中将专业理念与师德放在第一位恰好印证这一假设。以往,教育参与者过分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儿童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而特殊儿童更容易成为问题多发中心,久而久之,教育参与者便会失去耐心,甚至视其为不可教育或难以教育的。可是,特殊儿童首先是一个发展中的儿童,其次才有差异之处。积极心理学坚持以发挥个体潜能为出发点,教育参与者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点可以予以借鉴,将注意力转移到儿童的潜能之处。
  思想上的论辩似乎总是容易,而实践中的教育往往难以下手,那么,教育参与者如何转变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观念以发掘其潜能呢?首先,形成观念简单,而转变观念不易,教育参与者应当意识到此点,并且有意识的观察和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待儿童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并与自己或他人进行对话,以反思其言行。其次,教育参与者需利用个人自学和集体研修等方式学习掌握积极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操知识,深入了解其内核与精髓,在实践中多关注、多发现与多发展儿童的优势与潜能,并尝试以此为出发点实施教育。最后,如积极心理学中对儿童,教育参与者要始终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并且与孩子一起成长,逐步建构自身的积极教育信条。
  二、借助活动、积极体验
  积极教育不仅强调以个体的潜能作为出发点,更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以促进儿童积极体验。已有研究证明积极体验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处于积极心境的儿童学习速度相对更快,智力水平与健康水平相对更高,在社会技能方面表现也更突出,而活动作为儿童自我体验、自主探索与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对其积极体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活动主要指教育参与者以儿童为中心设计的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其积极体验的行动方式。那么,对于教育参与者而言,如何为特殊儿童设计能够促进积极体验的活动呢?
  针对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有以下三种思路可以参考。第一,核心在于以儿童为中心,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优势及潜能,并且将其精心融合在活动之中,同时,牢记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积极体验,切忌去儿童化,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第二,活动与特殊的时间节点相结合,增强仪式感,促进积极体验。比如,儿童节或儿童生日之际,举办相应欢庆活动,此时,有歌舞表演潜能的儿童可以出一个歌舞节目,有音乐方面潜能的儿童可以进行乐器演奏,而身体强壮而又热心的儿童可以帮忙布置场地……这样,不仅儿童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其主动性也能更好的调动起来。第三,积极利用融合教育环境,发挥融合教育作用。社会化是特殊儿童的重要教育目标,而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普通学校的融合力量,以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活动氛围,进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三、巧设奖励、多元发展
  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积累,可基于儿童优势与潜能,以任务目标或成果为导向,鼓励引导儿童行动,充分调动其内在动机、发挥主体性作用,具体有以下三种操作方式。一、以能定奖,即根据儿童的优势与潜能设立特定的奖项,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优势与潜能,比如,若儿童在美术方面有上色潜能,则设置“最佳上色奖”;若儿童喜爱整理物品,则设置“整理达人奖”;若儿童热情开朗大方喜爱微笑,则设置“最美微笑奖”。二、代币积分,即儿童获得奖项的规则与方式,类似于游戏当中的排位晋级制度,依据不同的奖项设定不同的代币积分规则,使用过程中注意及时反馈、灵活变换。比如,对于“最佳上色奖”,可设置金、银、铜三个等级代币,儿童在课上顺利完成一次上色任务可获取一枚铜币,而五枚铜币可换一枚银币,三枚銀币可换一枚金币,获得金币即可颁发奖励。
  维持泛化、多元发展,即在保持儿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再挖掘开发其他方面的潜能,儿童是发展当中的人,其潜能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需要教育参与者充分观察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阶段开发不同潜能。比如,幼儿因其骨骼发育成熟度不够而不适合进行体育训练,但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则可以慢慢开发此方面的潜能。
  自提出以来,积极教育理念便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其对个体潜能与积极品质的关注与利用为众多教育参与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野与思路,这对长久以来饱受传统教育边缘化的特殊儿童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福祉。然而,积极教育理念虽在理论上为特殊儿童教育策略提供了可能,但目前积极教育更多集中于普通教育,更缺乏相对成熟完善的运作模式,所以,如何将积极教育理念转换为实践服务于特殊儿童?其有效的实践运作模式是怎样的?实践中又会有哪些困难与阻碍?这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萍.探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教育[J].心理月刊,2019,14(02):29-31.
  [2]霍华德·加德纳,大卫·亨利·菲尔德曼等.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8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