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障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在其行为习惯训练的过程中,相对于普通学生往往有着较大的区别与难度。文章将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存在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效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相关对策
一、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存在的难点
1.动作行为方面
智障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自伤、攻击等行为,通常情况下,他们较难安静下来。同时,他们也可能出现退缩行为,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动作较为迟缓,部分基本性动作不能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培养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难度。
2.生活行为方面
多数情况下,同龄儿童较易完成的相关动作对智障学生来讲,往往较难完成,他们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就增加了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难度,且智障学生的生活习惯相对于正常要求往往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不懂基本礼仪,甚至常常提出不合理要求。
3.情绪控制方面
智障学生往往性格较为内向,多数情况下,不愿和同学、教师交往,有的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同时,爱哭、爱发脾气是很多智障学生的共同特点,且他们对抚慰要求较高。
二、提升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效果的相关对策
1.丰富班级活动的主题
考虑到智障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只有为智障学生构建丰富的班级活动主题,才能使其更为容易地接受。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智力特点出发,将班级活动主题设置为高级、中级和初级,引导智障学生逐步进入班级活动中,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锻炼自己、找寻自我。
2.注重将“康教结合”融入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中
在智障学生教育中,“康教结合”是一个特殊概念,主要目的是在提升智障学生技能与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将对应的康复训练手段融入儿童行为当中,实现对其缺陷的补偿,促进其生理及心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出发,举办相关的康复技能比赛,让智障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康教结合”中得到较好的训练。
3.注重规则培养,树立榜样
教师应当构建合理班级规则,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规则意识,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能做,同时,可以选择一些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进行监督,并适时进行提醒。此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对智障学生的荣誉感教育,在班级内树立更多的道德典型,奖励表现好的智障学生。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交流,智障学生不论学习成绩优劣,均应当一块分享玩具,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做好教育反思工作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相对于普通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需要教师给予智障学生更多的耐心和支持。在训练智障學生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全面做好教育反思工作,对自身工作开展中好的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对效果较差的及时找寻对策改正。同时,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智障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让行为习惯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连续性。
三、结语
在进行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时,教师与家长面临的难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保持足够耐心的前提下,采取更为针对性的对策,加强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吕蕾蕾.如何在班级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养成行为的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30).
[2]马彦.代币制促进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个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6):53-55.
作者简介:梁汉合(1976—),女,广西来宾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