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控专业基于企业岗位实践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春风
[摘 要] 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已经普遍应用,企业对能在一线从事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此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岗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职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组成。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企业实践的效果并不能够满足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中职数控专业基于企业岗位实践教学,提出一些优化中职数控专业岗位实践的教学路径。
[关 键 词] 岗位实践教学;中职教育;数控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56-02
一、中职数控专业基于企业岗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主要方式,学生进入企业上岗实践,把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和学校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并共同承担起管理学生的负责,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许多职业院校对学生企业实践认识不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层只把企业实践教学理解为工作实习。一旦学生开始进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弱化,忽视了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双重管理身份。首先,在实际工作中,校方和企业往往存在管理不当和沟通脱节等问题。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校方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依赖企业,与企业之间地位失衡,没有办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校企双方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自然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校方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制定的学生岗位实践评价标准相对片面,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很难对学生具体的企业实践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职业院校虽然对学生的实习活动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却并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保障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校企双方很难界定各自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缺乏及时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最后,与校内教学相比,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需要由校企双方紧密有效的协调配合。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也要遵守学校制定的实习规范。但由于企业性质、商业价值、技术保密等因素,校方的实习指导员不便过多地参与其中。因此,学校很难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学生方面
许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很难把握好学生和学徒(准员工)之间的身份转换,适应能力较差。尤其现在进行岗位实践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接触同龄人和上级的机会比较少,这种孩子更容易形成自我优先的意识和想法,生活比较安逸,抗压能力差,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岗位实践中经常存有畏难情绪,怕吃苦,一旦面对不利的竞争环境,很容易爆发,常常出现随意调动岗位的现象。此外,大多数企业进行职前培训的时间很短,培训一完毕即刻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与校内教学模式有很大区别,学生很难适应这种为期很短、带有明显目的性的职前培训。最后,企业为了保障经营效益,将大量的学生安排在生产一线的长期操作中。管理越完善、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一线员工的技能要求越低,在生产过程中,一切都有清晰的流程、简便的操作,员工不需要分析判断,不需要专业知识,更不需要因为好奇心去尝试,員工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流程甚至设备提示点击按钮即可,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时间久了人就会逐渐变得麻木,因为岗位操作对人的智力需求越来越低,不需要努力学习就可以满足岗位要求。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陷入一种“上班不用脑子”的状态,他们认为这对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毫无益处,是对时间和机会的浪费,难以存有工作热情。校企双方虽然都已经在合作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的岗位实践工作,但学生无法通过岗位实践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这种行为却最终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三)企业方面
企业一般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企业只有盈利才能进一步扩大规模,继续发展;如果不能盈利,最终难免走上倒闭之路。基于营利的目的,企业不会对学生的岗位实践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在实际过程逐渐偏离了学生岗位实践的教学目标。“工学结合”最后摒弃了“学习”,只剩下“工作”。学生在这样的岗位实践环境中,不仅不能学习课外知识和技能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拓宽专业视野,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更不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规划。此外,学生对岗位实践的预期太高,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人员的招聘标准和职能部门是非常不一样的,尤其是对实习生而言,生产一线岗位人员不需要突出的专业技能、不需要丰富的才艺,概括起来只需要四个字“干活就行”。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愿意只在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长期、单一的生产操作。而且不同企业的待遇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在同类型的工作津贴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待遇不公平的心理意识,从而在工作中不积极,在实习中不合作,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对工作失去兴趣。
二、中职数控专业基于企业岗位实践教学优化路径
学生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学生接触社会、接受劳动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本章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一)实施多段式岗位实践
目前,认同度比较高的一种制度是现代学徒制,它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以中职教育原则为工作中心,通过职业教育与行业现状的紧密联系,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首先,中职学校应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实习的具体单位和具体岗位进行现场调查后,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单位和岗位,以达到与专业对接的目的。调查内容应包括: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并将检查结果报告记录下来。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应选择生产规模高、管理能力强、专业实力高的企业作为数控专业的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多元、优质的企业资源以供选择。其次,建立“识岗—跟岗—顶岗”的三岗制度,将选择权充分交给企业与学生。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际岗位培训,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转移时间,让学生逐渐完成从学生—学徒—准员工的身份转变,以便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尽快适应岗位实习:(1)校方和企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习考察,完成“识岗”;(2)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辅助学生进行一些学徒性质的基础工作,进行“跟岗”;(3)在学生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后,实现“顶岗”,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最后,企业还应在学生实习期间适当地调整其工作岗位,避免长期单调的重复性工作使学生产生厌倦。
(二)校企共同制岗位实践课程标准
目前,中职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制定和实施实践培养计划时的不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课程体系标准的制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组成,中职学校应根据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出一套符合中职学生现状和企业人才要求的相关教学体系,这是数控专业良性运转的根本保证。首先,职业院校在设计理论教学体系时应遵循“够用”的原则,通过聘请专业的数控技术人才,开展教学改革,编写符合当前企业要求的数控专业教材,将相关的理论课程综合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机械知识”课程,避免课程重复。同时,压缩上课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学习、更新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其次,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三大模块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学生对这三大模块的不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分流。先通过理论知识培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数控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学生的企业实习,让他们尽快熟悉企业的运转过程和工作流程。最后,通过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一批掌握了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教学水平。
(三)建设校企双元师资队伍
鉴于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现状,校方想要制定一套促进学生就业的教学计划,就必须联合企业共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数控专业教师团队,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校方和企业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就必须综合分析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首先,企業先在内部选拔出一批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的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让学生深入校企合作的企业岗位锻炼实践中,拓展其专业知识,提高其数控操作水平,让其真正了解企业的运转流程,让学生的岗位实践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实践操作可能性。其次,岗位实践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管理,企业主要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校方应承担起学生管理的重任。双方相互协商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并明确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妥善安排学生在岗位实践期间的实习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企业应适当开放权限,让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实习任务,避免学生在生产一线进行长期“不用脑子”的实习情况。
(四)建立校企双元评价机制
“校企双元评价机制”是指在传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综合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价。校企双元评价机制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校方和企业对学生的各有不同,往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而得到企业认可的学生可能最终的考核成绩并不理想。因此,我们通过建立校企双元评价机制,让校方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让企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二者各成体系,又紧密合作,相互配合。这种校企双元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吸收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又发挥了校方和企业双方的联动效益,产生了“1+1>2”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婧.基于教育模式创新下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9(27):237-238.
[2]郝二涛.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探究[J].时代农机,2018,45(3):212-213.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