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建立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基础之上,然而不少社会群体认识还不全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效率,为纠正人们对校园足球甚至是体育运动的片面认知,为校园一线教育者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校园足球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得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缓解当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每况愈下的窘境,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为中国的未来以及中国足球的未来点燃了希望之光。
  关键词:校园足球  青少年  体质健康  促进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a)-0030-02
  1  校园足球
  “校园足球”自2009年由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来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一直以来也是当下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差异以及不同学者的认知差异等原因,导致目前学界对”校园足球“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候学华、薛立等学者认为(2013)校园足球指的是在广大学生中全面开展的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足球相关活动的总称。李纪霞(2012)认为校园足球是一项由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合作,以布局城市定点学校为依托,以在校青少年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足球联赛为杠杆,通过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普及和推广足球运动、发现和培养足球人才的足球教育活动。综合以上几种较为典型的观点,本文将“校园足球“的概念概括为:国家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提高足球竞技水平而面对“小、初、中、大”四级学龄段学生,以校园为主要载体开展的系列足球活动。毋庸置疑,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可以说是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两大主要目的,其中“育人”是首要目的。青少年作为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主要行为群体,他们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却面临着体质健康每况愈下的窘境。
  2  体质健康
  在我国“体质”与“健康”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们热议,原因在于不少学者将两者之间等同起来,混淆使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关体质健康的研究逐渐丰富,人们开始对“体质”与“健康”追本溯源,进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早年我国体质研究分会将“体质”的概念界定为:体质指的是人体的质量,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关于“健康”,从传统“无病即健康”的健康观念到多维健康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个体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是一种在躯体、精神、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方面均良好的一种完美状态。
  3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3.1 当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改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越发依赖信息科技,导致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导,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也开拓了新的局面,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不少研究表明,当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身体形态上,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体重和各横向维度指标大幅增加,不少青少年表现为身体BMI指数“超标”,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从身体机能上,学生因缺乏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行为)导致心肺耐力呈现持续下降的局面,心率以及血压等机能指标大多也不在理想范围内;身体素质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毛振明认为当下青少年身体素质呈现“软、硬、笨”的三大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下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不堪状况。
  3.2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具体影响
  3.2.1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影响
  足球运动作为一项国际运动项目具有持续时间长、活动强度大等特点,不少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足球运动对青少年身体形态有较大的改善作用。首先因足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对青少年肌肉纤维增大增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以及运动后的能量补充能够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对控制身体成分,预防肥胖和营养不良,维持体内比较理想的BMI指数有很大的作用,从而保持良好的体型。适当的足球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骨质含量,长期以来对骨骼的发育以及预防少年骨质疏松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除此之外,校园足球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远离屏幕,改变静坐少动的不良生活习惯,对青少年脊柱的正常发育与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來说,校园内大范围开展足球活动能够对青少年身体形态的改善起到良好的效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以及运动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3.2.2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影响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不仅对青少年身体形态有较大的改善作用,对心肺功能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帮助。青少年的心脏容量和容积均小于成人,血管发育较心脏发育慢,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心血管机能。足球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典型项目,大多在室外开展,场地广阔,运动者可以在运动场上尽情的挥洒汗水,呼吸清新的空气,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因此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能够让血液携带足够的氧气,增加血氧含量,对最大程度激活各组织细胞数量以及提高细胞的兴奋性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运动中疾跑急停的活动方式能够较好的刺激心脏泵血,这种无规律的中大强度运动,能够很好的改善青少年心脏进行节律性运动,增加心血管活动的频次,提高心血管弹性,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目的。与此同时,青少年在运动中通过持续大幅度的吸气呼气这一过程,能够充分锻炼呼吸肌的质量,逐渐增加肺通气量,扩大胸腔容量,提高青少年肺活量。由此可见在校园开展足球活动对青少年身体机能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对于当下青少年各种慢性疾病泛滥的问题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3.2.3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系统的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对青少年各项身体指标均有较大的影响,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足球运动作为一项充满趣味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训练青少年的爆发力与耐力,对灵敏、平衡等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不少研究证实,青少年长期参与足球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从足球项目本身的活动特点来说,持续中大强度的活动能够增加青少年肌肉力量尤其是下肢肌肉力量,长持续的大范围活动能够训练青少年的耐力素质,疾走急停的活动方式能够训练青少年爆发力水平与灵敏反应能力,练习者通过对球的掌控能够训练肢体协调性与平衡能力。因此来说,在校园开展足球活动有益于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3.2.4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表现为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以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理上的快速成熟容易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将会逐渐失去平衡。足球运动作为一项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运动项目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有非常深远的促进作用。足球场的艰苦训练能够磨练学生吃苦耐劳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足球运动的系列规则要求青少年从小遵守规则,建立时间观念,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足球赛前赛后的相关礼节,如比赛开始前要和对手握手,足球比赛结束后要感谢裁判、观众,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当下一度盛行“巨婴”年代,培养青少年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不可或缺。同时,足球运动也是一项多人参与集体运动,足球训练需要队员们的相互合作,在训练或比赛中通过不断的与队友或对手进行语言上以及肢体上的交流,为锻炼青少年沟通交流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足球运动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大家集体合作才能发挥他的用处,因此能够充分培养青少年团队协作的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优越的生活和来自身边过度的溺爱导致当下青少年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足球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有助于培养他们克服挫折的能力;足球场上训练或比赛成绩的进步能够让青少年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校园足球的开展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缓解心理压力的平台,及时增加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相互了解,通过运动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习得一项运动技能,对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牢固基础。因此,校园足球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符合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且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让足球运动进入校园,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的各项优势,包括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以及特有的学习环境等软件条件,优化配置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培养优质的足球后备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青少年足球文化的熏陶,在无形中唤醒民族意识和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对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学华,薛立,陈亚中,等.校園足球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07-110.
  [2] 李纪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
  [3] 喻坚.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真义[J].体育学刊,2016,23(6):93-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5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