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敏 兰翔英 吕萍萍
摘 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好《纲要》和《决定》的精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日新月异,企业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数不胜数。以科学发展观为执导,以从对社会和企业的供需问题作为出发点;多元化角度进行培养,训练高技能人才,深入工程建设,促进实体经济与国防科技共向发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精尖人才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随着高职院校近两年在我国院校领域的不断发展,彰显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功绩。在面对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定位中,以“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技术型人才成为培养的主要目标,综合理论知识与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结合,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处理技术的能力为主,这即是高职院校综合发展方向的目标。具有目的性,专业性,综合性;能与本科大学生进行平等性与特殊性的对比与区分,在专业技能和素养方面脱颖而出。高职院校的专业性培养的重视和对于特定领域的贡献,是其他院校无法匹及的。为了探索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剖析。
一、为何要进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行业和电子,航天信息等行业中,高技能人才位于行业的第一线,拥有熟练的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添砖加瓦。中国的铁路发展作为世界的焦点经历了无数苍茫岁月,最终以傲人的成绩站在世界的前端。开山建桥,采河修路,用高铁的“中国速度”面向世界;在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的付出和高技能人才的贡献;这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要领队,是技术队员的核心骨干。就培养高技术人才而言可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企院共养三种模式。高职院校和相应的技术院校选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划定不同的培育范畴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1]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贯彻和灌输相应因情况而定的不同方式。例如包括专业选择,课堂操作,教学模式和方式技能等专业性要求。
二、为何需要高技能人才融入社会
我国的科技发展的同时需要的技术改造,社会容纳就需要更多;技术专员的需求量也是随之成倍扩大。拿国产手机华为举例:近两年华为手机的技术更新是有目共睹的,手机推陈出新,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这便是需要强硬的后台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工作人员。随着华为和苹果的“争强”之風告一段落之后,微软公司选择放手华为,而华为也随之自立山头,潜心发展5G技术。对于科技产品高速的更新换代,唯有过硬的团队技术人员,才能在纷争的手机电子科技行业纷争的局面中崭露头角。高技能人员聚集的地方便会产生问题,那就是“谁到底更厉害?”。技术人员们最终都要回到团聚的工作岗位,以团体小组协作为基本。那么,这便会产生“木桶效应”。再用国足举例:近年来我国对于体育开放的政策相比于前两年可以说是万花盛开的局面;政策支持,里皮支持,技术支持,可依旧技能止步不前。这和国人的“傲气”相同,在同一球队中想的不是团结,而是独立展示自我风采。同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处境亦是如此,缺乏的是共建精神,职业专一技能和责任心为一体化的高技术人才。[2]
三、如何构建好高职院校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做好课程精准化,优势化的调试。学校方面做到对于学生专业管理进行放宽管理,对于专业技能精准化管理;重视专业技能的应用,不局限于一个版块内,找寻最优解决方案。在企业的主导之下,调整课改体系,为企业之后的工作做铺垫。在学校培养高技术人才时,务必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学生量制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创新意识。技术性人才就是在挖掘自我的潜力中砥砺前行,使自我掌握的技术得到升华,发展成为全面型人才。学校在培育技术性人才的同时要兼并课内外的实习活动,加强课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对工作的把控。高职院校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靠“加工”与“外包”。校内进行技术加工,用专业知识培训人才;推广至校外与实践活动实习工作。与此同时,校方应为技术人才树立正确的高质量的择业观,人才观与质量观等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的规划性建设。
四、结语
以改革创新为基础,努力走国家规划之路;科技强国,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以科技发展的脚步为动力,高职学校发挥其特长,共建技术人才满盈局面,为校园发展增添动力。建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就业导向心里形成理念教学,围绕高职教育与国家教育方针体系开展技术性学会讨论,扩大与企业和社会的深层次性合作;在高职院校培育技术人才的摇篮中,发挥创新性与个性相统一,完成从技术性人才到高阶知识性技术人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英第.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下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v.20;No.182(05):40-41.
[2]邱燕.以“校企合作”为驱动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8-41.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科研合作项目重点课题“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RSHZ-2019-0105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谢敏(1963-),汉族,本科,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兰翔英(1981-),满族,硕士,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吕萍萍(1967-),汉族,本科,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