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领学生认识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育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學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科学的自然观。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同时面临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针对该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性质及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教学提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领学生认识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科学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明确了小学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即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主旨、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促进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式学习。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推动课程教学发展与提升。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
  当前,针对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教师存在不同见解,例如,部分教师认为是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而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从而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和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建构起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科学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转化为主动学习内在驱动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引导和培养。首先,深度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降低科学课程教学难度;其次,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探寻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程,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后,除了科学知识外,教师可适当延伸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小故事、重大历史事件等,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学生学习兴趣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运用情境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课堂注意力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学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持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发现乐趣,开发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为达到该目标,教师应研究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教材知识之间的契合点,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有关植物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学生身边的植物入手,设计4个情境:校园内外、植物园、种植区和植物灭绝纪念馆,并在不同场景中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校园内外中可借助实践教学或课堂展示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植物园和种植区情境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植物形态、特点、生长周期等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由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带学生参考灭绝植物馆,通过参观灭绝植物和讲解植物灭绝原因,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想象和思考,通过课堂互动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从而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分组与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对科学课程学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只限于跟随教师的步伐学习,缺乏自我探究的动力。这一现象制约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难以形成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针对该问题,教师应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特点,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科学实验对象,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方式认识、发现实验对象的特点,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如学生做出与教材不一致的结果,教师不应当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应当鼓励学生重新做一次,通过比对教材实验步骤和操作条件,发现实践结果差异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条件、步骤地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通过有针对性地实验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例如,在《增强抗弯压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什么会对抗弯曲压力产生影响,并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学生自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教师带学生就如何检测讨论结果进行互动,并带领学生开展实验操作,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抗弯压力地认识。
  结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科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责任,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学生科学素质发展为中心,精心设计,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事物、验证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为终身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晨曦.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张龙.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