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斌 李建荣 杨润贤

  [摘要]文章在分析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存在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创新不够;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双师”教学团队不强;创新课程相对缺乏,系统创新训练不足;实训教学相对单一,职场工作氛围不浓;教学评价相对简单,考核评价体系不全的困境。对此,文章提出要构建“双学院双主体”运行机制、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分阶段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教学评价模式等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王斌(1967-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李建荣(1979- ),男,江苏姜堰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杨润贤(1979- ),女,陜西渭南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12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建设(项目批准号:教职成厅函〔2018〕41号)、2018年度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QGHZW2018087,课题主持人:李建荣)和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从教师‘三能’提升到学生‘三创’培养,探索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编号:2017JSJG079,课题主持人:杨润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102-06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但仍难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自然对接,也难以满足现在市场的实际需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10号)中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培养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形成和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指引了新的探索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背景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校企双方要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要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导,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教育部已经发布了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拟遴选新增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40个左右。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把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推向深入,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体系,从而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能够创新校企共同组织实施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打造校企共建的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携手共建双元导师队伍,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有利于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我国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在我国建设创新强国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2018年教育部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局的角度来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软资源”。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是加强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核心在于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实训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创新不够
  目前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418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占据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支撑,但是有些问题依然比较严峻,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教育理念比较滞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没有形成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上过多强调规范性和一致性,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一直都是处于人才链末端,契合企业用人弹性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形成,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缺陷,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理念和模式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双师”教学团队不强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教师年轻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大量青年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中,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虽然高职院校也一直在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合作企业或者“985”“211”高校分别招聘了少量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或者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但是由于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另外,高职院校90%的年轻教师都是从学生到教师的直接身份转换,他们的企业背景薄弱,缺乏实践经验,面对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缺少锻炼平台和机会,可能会出现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长此以往,与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養目标会形成明显反差,不仅影响“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专业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课程相对缺乏,系统创新训练不足
  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主动作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开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元素,形成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虽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做了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打破学科界限,专业课程和创新课程还是原来的两条腿走路,两者没有形成交集,仍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实训教学相对单一,职场工作氛围不浓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是“2.5+0.5”或者“2+1”,由于学制的原因,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内部驱动力不强,校企合作往往都是“一厢情愿”。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校内日常实验实训教学一般都是在专业实验室或者理学一体化教室进行,实训教学内容也仅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并没有和企业产品技术要求同步,也没有按照产品工艺流程和要求实施,相对比较单一,缺乏职场氛围。学生校外实训一般通过社会实践、企业参观调研等活动进行,由于时间周期比较短,并没有达到实训的目的和效果。学生顶岗实习安排一般在第三学年或者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认定,起主导意见的不是企业,而是学校,这样会导致企业参与实训教学的意愿不强,校企合作的办学成效也并不显著,所以很难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生产计划的自然衔接。
  (五)教学评价相对简单,考核评价体系不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没有出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与法规,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失真。笔者通过对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评价调研发现: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实践考核,最终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从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来看,现有的教学评价相对比较简单,缺少学生自评和互评考核内容,或者学生自评和互评考核比例不到30%,这样的评价方法不能体现出教学评价中评价成绩的过程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很难挖掘学生好奇的创新思维、独特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运用与转化能力等,也会使得许多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在评价过程中被淘汰,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行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双学院双主体”运行机制
  借助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职教专家指导作用,共同研究、设计、构建“双学院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校企“双元育人、双重身份”制度设计,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学院,形成学校学院和企业学院组成的“双学院”育人模式,明确企业成为与学校同等的人才培养主体,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分别在对方学院兼职,保证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通畅;通过学生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学徒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落实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找到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企业、学校、学徒各方责任得以明确,权益得到保障,在制度上保障企业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调动企业育人的主动性。
  在落实企业育人主体地位以及学徒的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基础上,通过校企“双学院”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文件、教学监控指标,共同建设双导师队伍及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构建“产教融合、权责明晰、运行规范”的校企“双学院”教学运行机制,并开展“双学院”试点运行。
  (二)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和“硬技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谓“软技能”,即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就是毕业生就就业过程中很难契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造成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自《意见》出台以来,高职院校开始主动对接企业,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创新教学机制和学习机制,校企共建课堂,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长短学期、半工半读等教学组织形式。学校主要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实验训练,企业则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构建校企共同组织实施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随着我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立项建设与发展,“双师”比例已经成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指标,“双师”教学团队也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推行校企雙导师制开展,明确双导师职责,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互聘互用、专兼结合”的管理机制。合作企业可以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顶岗实习学生(学徒)的企业导师,建立企业导师资源库,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加强企业导师的教学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促进他们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
  同时,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访问工程师”考评制度和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制度,积极探索将教师参与完成企业访问工程师实践项目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教师企业访问实践项目的实效性,通过由学校、企业或者行业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师企业访问实践考评制度,并且将制度落地实施到位,实现教师企业访问实践工作的常态化和有效性,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推动创新教育内容不断升级
  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培养的内容与载体,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创新实践课程。
  首先是进行“一体化”设计,全面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将创新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在新生入学教育的通识课程中,通过企业参观、专家校友讲座等,介绍自动化行业政策法规、校友成功经验和创业事迹、专业创新精神等专业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业激情;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以自动化行业典型自动化控制项目为案例,进行学习情境和案例的整合设计,优化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创新教育资源,将创新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等按照一定规律,分散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创新实践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创新创业类慕课、微课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其次是打造行动性课堂。遵循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养成规律,将自动化行业企业的工艺技术流程、企业新项目的开发流程、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市场化模拟创业项目、市场化实战创新创业等创新“配方”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不断丰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意创新思考、团队沟通交流、社会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以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指导思想,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由模拟创业到创业实战、梯次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最新的设备、工艺、技术、产品带入课堂教学,开展项目式、探究式、游戏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创意的形成,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构建分阶段协同育人培养机制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进行转变,建设创新强国急需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这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校企组建“拔尖人才强化班”,依托校企共建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实施分阶段协同育人培养,即第一学年在校期间进行双导师授课,校内导师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导师完成企业文化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介绍;第二学年在校期间将班级30人分成6个学习团队,每个学习团队配备双导师,在学校和企业交叉学习专业核心内容和产品设计与制作流程,在企业学习期间可以领取基本的生活补贴;第三学年学生全部在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安排的任务,并且接受双导师的顶岗实习鉴定考核。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阶段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校企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六)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跨界教育,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指导意义。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实现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的“五位一体”考核评价机制,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实现校企融合的有效方式,通过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相关内容,根据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课程改革要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自然对接,最终课程考核由双导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校企合作还需要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相关要求,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共同实施管理、共同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总之,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模式的创新实践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带来重要契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引新的方向,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丁玮.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有效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4):76-79.
  [2]陈冬梅.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31-32.
  [3]侯晓霞.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32-35.
  [4]王斌.基于专业训练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6(12):97-99.
  [5]王庭俊,岳金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17):41-43.
  [6]夏燕兰,王文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91-94.
  [7]张宝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103-106.
  [8]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98-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4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