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读群众文化中的民间音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季炎

  【摘要】民间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的音乐文化形式,其内容也是反映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同时,从文化的范畴来看,民间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支,也属于群众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态。因此,民间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属于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群众文化这个母体又孕育着民间音乐,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群众文化;民间音乐;形式与内容;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音乐概述
  我国的民间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属于整个中国民族音乐(或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一部分。中国民族音乐通常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顶层的宫廷音乐、中层的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以及底层的民间音乐,由这三层依次组成了中国民族音乐“金字塔”式的整体格局。作为底层的民间音乐虽然是中国民族音乐“金字塔”的最下一层,但也是整个“金字塔”最重要的基石。若没有民间音乐这个“底座”,在其之上的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乃至宫廷音乐都将不可能存在。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基,民间音乐一般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曲艺、戏曲、器乐以及民间舞蹈五大类别,这五个类别的民间音乐乐种除了各自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外,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我们在认识民间音乐这五大类别的时候,不但要逐个了解每一个乐种的特征,更要从整全的视角去关注整体民间音乐。
  “民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墨子·非命上》有云:“执有命者,以襍于民间者众。”此外,《史记·项羽本纪》说道:“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在唐代柳宗元的《乞巧文》中也有说:“灵气翕欻,兹辰之良,幸而弭节,薄游民间。”再如宋代苏轼《书琅玡篆后》中提到:“得旧纸本於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而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中说:“当时民间闻者感泣,至今颂之。”上述诸多提到的“民间”一词的意思主要是指“人民中間”。由此可见,民间音乐也就是指产生于人民中间的音乐,流传在人民中间的音乐。这也是“民间音乐”之所以称为民间音乐的原因吧。
  “群众”一词从字面上解释,“群”即“众”,“众”即“群”,群众即指大众。如此分析,群众文化就是指大众文化。而在中国,群众即是人民大众。由此推论,上文中提到的“民间音乐”其实也可以说是属于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民间音乐”和“群众文化”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事实上,二者在概念上有吻合,在内容上亦有重合,同时,二者在范畴上也有差异。在此,笔者不对二者的差异作深入探讨,仅从字面上去分析二者的关联,由此对民间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呈现作一个尝试性的初步解读。
  二、民间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具有辩证性的关系。形式是内容得以表现的形态;内容是形式所表现的实质和意义。由此可以推论,群众文化的形式是群众文化内容的表现形态,并且反映了群众文化内容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同时又涵盖了群众文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趣、审美倾向。而群众文化的内容又是群众文化形式所要表达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民间音乐是群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上文对民间音乐乐种的划分来看,各乐种便形成了对应的、不同类别的群众文化形式。拿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来讲,是伴随着群众的劳动和生活而产生和发展的。鲁迅在其文中提到“杭育!杭育!”其实就是最早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民间歌曲的一种歌种,产生于群众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号子因劳动形式和工种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类别,如搬运号子、盐工号子、船夫号子等。因此,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与其所进行的劳动节奏相对应。在劳动生产中,劳动群众唱和着劳动号子,不但调节了劳动情绪、振奋了劳动精神,还起到了宣传教化的作用。因此,劳动号子的内容也是反映当时当地群众所从事的劳动类型。而且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即兴演唱出来,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密切联系。
  民间歌曲是民间音乐类型中最朴素的形式,而戏曲艺术则是民间音乐中最综合、最复杂的形式。戏曲一方面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不但具有综合性,更具有艺术性。中国的戏曲从产生到发展都与群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一书中界定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即是从最早的优伶表演故事性歌舞开始,至唐形成了由两个人表演的“参军戏”,是为后来戏曲的滥觞。中国戏曲发展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即为杂剧。此后,从明代的昆腔、弋阳到清代的乱弹,戏曲的不断成熟自始至终都紧紧根植于群众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氛围下进一步发展的戏曲依旧是为群众服务的民间音乐形式。而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民间传说改编的戏曲故事,还是剧作家专门创作的戏曲剧本,都紧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群众,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内容也是群众性的。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民间音乐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群众文化整体的变化其自身也不断地发展着。
  三、民间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催生了文化的革新。群众文化自有人类活动起始发展至今,在形式上已然从单一衍生成多样,内容也从单调丰富成多元。最初原始社会的群众文化(即氏族文化)是全体人类的文化,没有阶级的区分,也不具备阶级的倾向性。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群众文化成为被统治阶级的文化,具有了阶级的倾向性。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循环无限、螺旋式上升的势态,日趋多样和多元,而多样、多元的群众文化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除了宏观上的形式和内容外,一般而言,群众文化通常分为接受型和表现型两种,对于群众本身也就有接受和表现两种状态。而在民间音乐的五大类中,每一类都同时具有接受和表现的双重特征。因为任何一种民间音乐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对于艺术而言,存在表演者和欣赏者两个视角。表演者即属于表现型群众文化,欣赏者则属于接受型群众文化。例如,演奏乐器的人是表演者,亦即表现型;聆听乐器演奏的人便是欣赏者,亦即接受型。同样,表演民间歌舞的人是表现型,而欣赏的人则是接受型。当然,就群众文化的自身特点而言,它的群众性、自主性、娱乐性、倾向性以及传承性决定了群众文化的接受型和表现型是可以互换、互融的两个侧面。比如秧歌,其作为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逢年过节、喜庆热闹的场合里都会有集体的秧歌活动。表演秧歌的群众是表现型,欣赏秧歌的群众是接受型。不过,在北方的传统风俗中,欣赏秧歌的群众往往也会加入到秧歌表演的队伍中去。此时,原本属于接受型的群众便转化成表演型的群众,这就是接受型与表演型的互换。
  四、结语
  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民间音乐是根植于民间、产生于人民的音乐。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民间音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民间音乐形式和内容的不断丰富也造就了群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作者简介:季炎(1982—),女,江苏南京,硕士,江苏省文化馆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