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转化理答方式,构建智慧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艳清
【摘要】理答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的一定反应和反馈,它是师生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智慧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追求,笔者经过实践研究发现,积极转化理答方式,刨根问底,明确思考方向;殊途同归,降低思考难度;转抛绣球,完善思考精度;反弹琵琶,提升思考深度,可以提高师生对话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理答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的一定反应和反馈,是师生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场所,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和教学预设,其间仍充满了不确定性。当学生的回答超出预设范围,当学生回答得不完整甚至不正确的时候,教师巧妙转化问题表述或提问的方式,便可以智慧地化解困境,逐步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
一、刨根问底,明确思考方向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发现其没有回答完整,但回答的学生本人并不知道回答得是否正确,此时需要教师为学生指引一个思考的方向,通过刨根问底,追加提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活思维。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水》一课时,就巧妙地在学生思维模糊处和肤浅处给予有效指导,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
师:现在,你们发现把时间拉长、把速度放慢的秘密在哪里?生:作者把一勺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写具体了,流过一个部位就停留一下,流过一个部位就停留一下,这样时间就变长了,速度就变慢了。师:将全身上下的每个部位分步写,就“拉长”了时间、“放慢”了速度。除了从上到下,还有什么发现?(语气强调“从上到下”)生:我们发现作者还写到了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从外面写到了里面。这一勺水都进入身体里面了,当然就舒服了。师:这是由外而内,身体的每一处都写到了,可以说是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被这一勺水滋润了、舒服了。这样的写法叫“细描”。
上述片段中,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敏锐的辨析能力,当发现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时,通过“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深入理解文本。
二、殊途同归,降低思考难度
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难度,学生难以正确作答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处理,通过分解问题,把原来的问题化解成贴近儿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再次提问,起到降低难度的效果。
师:最能体现“舒服”的是这个语段(出示课文第 5 段)。请你读一读,哪些词语让你直接感觉到了舒服?生:(朗读后)倾注而下;滑过;吸吮;抚摸;润湿……师:“吸吮”和“吮吸”有什么不同呢?生:两个字的前后顺序不同;意思也有点不同……(说不清意思的不同之处)师:凭你的生活经验,哪个是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吸?(生:吸吮)哪个是聚拢嘴小口小口地吸?(生:吮吸)哪个是急切地快速地吸?(生:吸吮)哪个是缓慢地吸(生:吮吸)师:有发现了吗?生:词序不同,含义也有差异。“吸吮”重在“吸”;“吮吸”重在“吮”。
“吸吮”和“吮吸”之间细微的差别一般学生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一时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教师发现学生的困难后,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小问题重新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解答的台阶,引领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真相。虽然提问的内容不同,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转抛绣球,完善思考精度
巧妙地把学生的问题抛给学生或同伴,这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遇到思维受阻的学生,教师不应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而应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问题得以很好解决。笔者指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清平乐·村居》时遇到这样的场景:
師:读了词的上阕,你的目光被哪一幅画面所吸引?生: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座低低矮矮的茅草屋前,我看到一条蜿蜒的小溪旁边长着碧绿的小草。师:细心的你关注到了小草的颜色。(变红:青青草)请你读读这个词。生:青青草。(语速快)师:读得字正腔圆。仔细体会它带给我们的感觉,一定有同学有不同的读法,谁再来读读? 生:青—青——草。师:语速放慢了,为什么呢?生:“青青草”不同于“青草”,“青青草”写出草很绿、很多,读得慢一点更好。师:小小的叠词,蕴含丰富的画面。(目光继续扫视全班)生:慢慢地读更能展现出溪头的小草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师:语速很慢,意境却很浓厚。生:古诗中的叠词一般都要读得慢一些,这样能把画面感和诗意通过朗读展现出来,比如我们学过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就要读得慢一些,才能把草原的繁茂展现出来。师:你发现了语言的秘密,让我们为他敏锐的洞察力鼓掌!
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没有体会出“青青草”这一叠词的表达效果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选择适时让位,给予更多的学生思考的机会。对“青青草”的朗读体会,其实是对这一语言形式精妙处的探讨,一开始回答的学生没有体会出不一样的感觉,教师转而把问题抛给大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自然形成一种研讨交流的“场”,在这种学习场中加深对叠词表达效果的理解和体会。很明显,学生越说越好,体会越来越深,一次转抛绣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思维的火花碰撞得更加激烈。
四、反弹琵琶,提升思考深度
面对尚未思考明白的学生,如果采用以上几种形式的转换皆不容易使之明了,此时可以采用逆着学生的思维反问,通过反弹琵琶,达到捋顺思维,提升思考深度的目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片断:
师:小萨沙将雨衣盖在这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此时我们不由得再次感叹——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森林里哪些美好留在了你的心田?生:森林里长着一丛丛粉红粉红的野蔷薇,芳香扑鼻,娇艳欲滴,非常美好。生:萨沙一家人在森林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样的氛围很美好。生:小萨沙把雨衣披在野蔷薇上,他的举动很美好。师:你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森林里美好的仅仅是野蔷薇吗?仅仅是一家人共处的和谐场景吗?美好的仅仅是小萨沙的行为举动吗?生:小萨沙从家人身上学习到的保护弱小的心灵更美好,他们一家人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师:你走进他们的心里去了,美好的心灵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和记忆。
上述教学片段中,三个学生的回答仍没有把要点说全面,按照常规地顺着学生思路引导比较耗时间了,于是教师转而反弹琵琶,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仅仅这些吗?”意思是你们说了一些,但不全面,学生很快揣测出教师的意图,转而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理想的回答便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以儿童为中心,巧妙转化理答方式,将学生的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是推进教学进程,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打造智慧课堂的有效路径。遵守智慧理答的原则,尝试智慧理答,将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央,定能催开学生灿烂的生命之花。
作者简介:杨艳清,女,1988年生,江苏南京人,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5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