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理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前行,越来越多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在新课改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在近些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产业和领域,在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所以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探究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近几年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理念所带来的积极教学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定义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导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地图”等,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Tony Buzan研究并提出,他通过不断分析人们的书写习惯、思考习惯,在经历了一步步的探索后才形成了如今的思维导图理念和体系,所以也可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大脑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放射性思维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本能性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都会成为一个思考中心点,并由此再发散出上万个关节点,而每个关节点之间又与思考中心点形成了另一个中心主题,再由此发散出成千上万个关节点,而这些关节连接就如同大脑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数据信息库,整体呈放射性立体结构,而思维导图就是使用人们大脑中的思考中心点以放射性射线连接所有与其有关的其他关节点的一种思维图解方式,它既调动了人们的左脑逻辑又刺激了右脑对图像及色彩的记忆,不断地挖掘着人们的大脑潜力。
二、思维导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传入我国的,引进思维导图的最初目的是想利用它的独特之处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阻碍,但是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由联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当时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导致思维导图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当时教育专家们认为思维导图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后来思维导图就主要为企业所用,用来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学习、工作能力。
近些年随着我国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一批又一批教师的不断钻研探究,思維导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老师更加强调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于是研究团队便把概念图、知识树、问题树的优势与思维导图相融合,同时又融入了结构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等思维方式,所以思维导图逐渐就重新又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三、思维导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一)有效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对高中生物充满学习欲和探索欲时,他们才能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兴趣对于学生是否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养进行的。
思维导图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是利用图形、线条、文字、逻辑、色彩等元素刺激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思考和联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弥补了传统生物教学方法刻板、单一等缺点,它在无形中就活跃了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时刻处于一个活跃的思考状态,久而久之他们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释放自己的天性、展现自己的个人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多为教师和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师按照课本教材讲授生物知识点,学生按照老师的板书总结笔记以供课后复习,但是传统的笔记总结方式有着极大的缺陷:第一,费时费力;第二,生物知识点的重点内容部分不突出;第三,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关联,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思虑不全面。思维导图与传统记笔记的方法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第一,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点进行发散性思维,所以学生在记笔记时只需要记住关键词,可以大大节约记笔记的时间;第二,思维导图的笔记方式改变了传统单纯的文字记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在图上表达各关键点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物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效率。
(三)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许可以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却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这样的应试人才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思维导图却与之不同,它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放射性思维,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关键知识点随意展开联想,独立自主地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可以逐渐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国家。
四、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思维导图意识
教学理念是学校和教学工作者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探索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必须经过学生的实践才可以得到发展。
我国高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所以想要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生物成绩和生物核心素养,就要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转换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要带领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发展历史、概念定义、特点、优势,要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思维导图进行正确认知,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思维导图的方法及过程。其次,老师要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和适应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及绘制过程,要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转变高中生物学习观念,培养自己在生物学习中的思维导图意识。 (二)严格规范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步骤
思维导图的特点和优势虽然是发散性和放射性,但是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就必须严格按照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才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所以想要把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老师就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构建步骤。
第一,确定题目或生物知识点中的关键词和重要的图像信息,并要明确标识在纸张最中心的位置。
第二,根据第一步所明确的关键词来延伸和联想到二级主题,并用射线与一级主题相连接。
第三,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最后一级主题,并对整个生物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和完善。
例如,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中第二章中的第二节——“蛋白质”。第一步,确定思维构图中的关键词“蛋白质”。第二步,根据“蛋白质”再联想到与其有关的二级关键词“代谢”“结构”“合成”“功能”,并继续往下寻找下一级关键词和生物知识点。学生只要按照正确的思维导图构建策略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高中生物知识导图。
(三)提高教師教学素养,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为老师依靠教材讲,学生单向被动填鸭式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一味地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所以我们才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所推行的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角色,他们应带领学生学习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设计,思维导图是在近些年才得以重新应用于学校学科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种从未接触过的新理念、新方法,所以老师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承担的依旧是引领、示范的教学作用,老师要为学生一步步示范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思考生物问题、记忆生物知识点,如何准确高效地绘制生物知识结构图。
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整个生物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其无法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所以想要起好生物老师在思维导图教学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思维导图理论素养和实际绘图能力,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为学生讲清思维导图的来龙去脉,能指导学生绘制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生物知识图。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推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学生还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才可以在看见关键词时迅速地展开联想,这对于刚接触思维导图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想要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生物教学,老师和学生就可以适当地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选择适合的授课方式。初期学生独立构造和绘制生物知识图有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小组内的几名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构建、共同绘制一个框架图,等到学生构图经验再丰富一些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完成知识图的绘制工作,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可以使学生可以逐步适应和接受思维导图。
(五)提升思维导图的实际使用率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建立起生物整体观,提升个人生物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理解和记忆更多的知识点,所以不能只把绘制思维导图当成是任务,还要充分利用起思维导图的利用率。
第一,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转化成思维导图,并且学生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老师要不定时进行抽查,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和修正。
第二,老师可以出一些高中生物中基本的题型,允许学生一边翻看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笔记,一边摸索和思考最佳解题方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和生物能力还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中释放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韩莹,鲍继平,吴爱华.思维导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综述[J].考试周刊,2013(67):98-100.
[2]葛丽侠.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J].新课程,2013(5):168.
[3]黄必新.高中生物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的研究[J].文理导航,2015(1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6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