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娟娟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开展了信息化改革,将信息技术导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能以多元视角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干预效果。本文通过阐述高职生的普遍心理问题来探究如何就互联网对高职生实施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职教育 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41-02
在经济科技的推动下,我国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社会认识的片面性,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等,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普遍存在情绪、心理问题,而高校普遍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即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重视。对此,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互联网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干预,优化高职院校心理教学指导,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
学生在进行高职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的时候,由于其心智发展、年龄、阅历等因素,其择校与选择专业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往往听从他人的建议或者是“头脑一热”,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实际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学校,或后悔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相对比义务教育,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更重视,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并不严格,这让已经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不会去学习,从而加重其厌学心理。
(二)情绪不稳定
高职阶段的学生,年龄趋于年轻化,这类学生其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初入高职院校,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冲动、易怒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加上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而显得孤僻。
(三)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群体也存在着很多自卑心理。高职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一些偏见,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思维,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积极性。自卑心理的危害很严重,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的目标是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层次目标和阶段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具体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心理障碍,尽快完成心理康复;第二层次,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方法,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者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三层次,着重于优化学生内在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高职院校要基于这个总目标开展高职心理教学以及心理干预,以解决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现状
(一)观念误区
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到人才培养的指标中去,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培训咨询也类似摆设。
(二)师资力量单薄
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重要性这一方面的意识都很薄弱,更不用说再配备基础性的硬件设施或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由于编制限制,除了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很多心理健康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而这些兼职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块儿就明显精力不足。其次,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心理课程往往变成了单纯的聊天或者單纯的传授知识,因此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也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意义。最后,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再遇到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时,教师往往难以对症下药,无法进行恰当的疏导,反而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化。
四、网络环境下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措施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才需求出现了变化,不仅要求高技能,还需要具备健全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皆有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指导与心理干预中,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
首先,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教学、希沃白板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育的互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其次,利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将翻转课堂结合合作教学手段等纳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等教学资源,对本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在不同期间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将会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校外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中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传统的教学集中在课堂,然而心理教学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老师,向老师倾诉或提问,面对不熟悉的教师、多人的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问题,这使得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教育以及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干预流于形式。 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趋向于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信息终端的那个“他”,这是因为在這种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放松,从而卸下防备,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想。所以,高职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搭建网络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以匿名交流、私密交流等让学生敞开心怀,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信息交流平台还能缓解高职院校心理专业教师缺少而带来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确立网络平台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师生友好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我们也知道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的部分问题就是由于和教师的沟通不通顺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更多元、及时的交流机制,建立网络评价机制是提高师生有效交流的途径。教师可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可通过平台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不仅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疑惑。同时,老师也能更好的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加强学生的社会性。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师的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资源数量不足、专业技能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定期参加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只有提高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服务学生。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在网络背景的发展下,可以利用实时会议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结语:
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信息接收渠道,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及时观测学生心理状况,为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学,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心理疏导的效果,并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J].数字通信世界,2018(10):239.
[2]谢育林.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6):79-80.
[3]唐晓明.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02):82+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