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孟培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本文结合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阐明地理作业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初中  地理作业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168-02
  地理学科,一直以来就不受学生重视,虽已被列为中考科目,但受课时限制,在平时总会有些学生以各种借口不做作业,即使交了完成质量也不高,为此笔者对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做出了一些尝试。
  一、提高地理作业设计质量
  现实教学中,作业的主要功能仍停留在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层面,往往单调、重复、内容窄、量多、答案固定,这与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为充分发挥作业的发展性功能,我认为作业设计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变革。
  1.变革地理作业形式
  地理作业的形式大多以选择、读图填空为主,再辅以少量的绘图题,形式单一,教师可以对作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创新。
  (1)设计开放型作业
  开放型作业的内容、答题形式以及解法都是开放和半开放的。例如,在学完“学会阅读地图”,可拓展引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方向,如:在城市中怎样判别方向;如果丢失了指南针在野外迷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辨别方向等。在解题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运用多种思维能力,为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探究提供了空间。
  (2)设计反思型作业
  反思型作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在思考、探究中系统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反思能力,我们可以设计地理小论文、小报、信息发布会等反思型的作业。例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后,指导学生结合镇江本地的空气状况,分别从空气质量预报、污染来源、影响和“我是环保小标兵”四方面入手,动手制作地理小报。
  (3)设计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的形式。如: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之前,可提前让同学们六人一组,分三个时间点进行气温观测,每天做好记录,每组一星期,四星期一总结,最后汇总,分析当地气温变化特点,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建构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2.改进地理作业内容
  地理作业内容基本源于书本,课外内容所占比重很小,因此,从作业的内容来看,初中地理作业内容应该做到: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富含趣味性的作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板块运动”时,讲述地中海 “幽灵岛”的传说,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火山形成的原因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内容要有生活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所以作业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用鲜活的信息充实教材。如学习“聚落的发展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寻访本地传统聚落,在寻访中观察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在保护传统聚落中做出的努力,以及保护传统聚落的做法等,让作业成为联结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3)内容要丰富化
  新课程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中,社会热点事件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讲“季风气候显著”时,我们可以利用“2010年西南大旱”“2019年台风利奇马”等材料设置作业情境;在学“板块运动”时,可运用“中国汶川大地震”、“日本关东九级强震”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情感。
  二、控制地理作业设计数量
  为切实增强作业针对性,教师要尽量将地理作业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设计阶梯式、范例式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1.阶梯式作业
  阶梯式作业既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缩短作业时间,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教师可设计三个梯度的作业:即A类基础知识题、B类能力提升题和C类课后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A类题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加学习信心;B类题形式灵活,让中等学生“跳一跳,够得着”;C类题有一定难度,主要针对基础好的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解题方法。
  2.范例式作业
  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學”理论,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作业设计也有很大影响。教师应该摒弃题海战术,通过设计具有“范例性”的例题,突出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从而使之更具迁移性,学生通过这类作业可以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并实施作业就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让我们在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爱做地理作业、爱上地理课。
  作者简介:
  孟培(1986-),女,江苏镇江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8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