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磨课优化初中科学教学的实践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培林
摘 要:初中科学课程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为提升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苦下功夫进行磨课,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文章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总结了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两方面的磨课经验,反思了磨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磨课;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学生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周培林,浙江省武义县第五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科学教学。(浙江 金华 321000)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6-0059-02
“质量的测量”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包含天平的结构和天平的使用两个知识点。托盘天平是学生在初中课程中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质量测量实验与密度、浮力、溶液配置等实验关系密切,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本课的教学,笔者从教师、学生、细节处理三个层面谈谈磨课的反思。
一、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1.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以学代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被动接受,面对较多的知识点时,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将自身视为引导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2. 采取有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多种,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学生情况和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不能跟风。在选择一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深入探索该教学模式的精髓和本质,不能生搬硬套。
在“质量的测量”一课中,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部分无法完成自主学习的学生,可安排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如学优生与学困生编为一组,学优生带动学困生,推进课堂教学。
3. 理顺教学设计思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将科学理论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贴近学生生活,又缺乏趣味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要改变教学设计思路,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质量的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用一块铁和一堆棉花导入新课,再以两个问题“向你的同伴介绍你手中的天平”“测出一个橘子的质量”为主线,穿插学生的展示分享,同时设置两个小问题“如果砝码和游码放反了,该如何读数”“如果砝码生锈,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尝试测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4. 突出学生学习亮点。笔者认为,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分享是关键。学生展示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間互相提问,一问一答能碰撞智慧的火花,教师与学生均能从中获益。
在“质量的测量”一课中,笔者设置了“天平的结构是什么”“如何称出一个桔子的重量”两个分享环节,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动手操作能力及思辨能力。在分享环节,笔者让小组进行分工,每个小组由一名组员操作实验,其余组员则边向该名学生讲述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整理板书。在这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对正在展示实验过程的小组进行提问,实现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良性的教学互动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的积极性。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要实践者,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收获了什么。如果学生仅收获了知识而没有学会学习,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那这节课便不算成功。因此,在进行课堂反思时,教师还应注重从学生层面进行反思。
1. 及时进行学情分析。只有做出正确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及其心理特征,才能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热爱课堂,认真学习。
七年级学生既具有活跃的思维,又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虽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他们对一些物理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例如,七年级学生面对“质量”这一全新的物理概念时,会觉得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及时给予针对性引导,让他们明白“质量”的含义,学会“质量”的相关知识。
2. 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课堂反思的重点在于是否已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中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反馈。
为了解学生的操作能力,笔者会认真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给予指导。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实验,学生轮流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操作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教师则可以通过师生互问的分享环节了解,同时,对组里未参与分享的学生进行个别提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点。兴趣点的设置和分布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专注度。研究发现,教师若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专注时间只有10~15分钟。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将讲授的课堂模式改为以学带教、玩中学的模式。
在“质量的测量”一课中,学生的兴趣点为引课、实验、分享环节。引课阶段,要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投入课堂学习;实验阶段,要让学生集体参与,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分享环节,师生互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重点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一堂好课不仅考查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还应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依然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质量的测量”一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实验操作,二是如何通过操作实验掌握知识。实验操作可由同组同学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组内展示来保证。而由操作延伸到解题,可以利用学生展示环节中的相互提问以及展示结束后教师向全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难点上有所突破。
三、教学反思
1. 深入优化细节处理。引课是学生能否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在没有引课的课堂里,学生融入课堂的时间是3~5分钟,因此,一个精彩的引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若是引课贴近生活,由生活现象引发思考,便是非常成功的引课了。在“质量的测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50克的铁盒、50克的棉花,由于密度不同,两者的体积相差很大,关于哪个物体更重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不同的猜测,吸引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此外,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要思考如何做到思维不断层、知识出现不突兀、前后问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等,理顺教学思路,安排好教学程序,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2. 预设痕迹不能过于明显。笔者认为,消除预设痕迹较难,而且磨课次数越多,预设痕迹就越明显。因此,在磨课时教师要在分享环节着力,在与学生互动时顺势引出下文,尽力削弱课堂预设痕迹,让课堂教学更自然。
3. 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不同班级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应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为防止借班上课时出现冷场,要提前与学生见面,阐述合作学习的流程,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有更多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钦国强,豆雨松.以“循环磨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7,(4).
[2] 崔玉剧.新课程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学周刊,2019,(7).
责任编辑 杨 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