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应用,利用手机等设备实现移动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及辅导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内容,探讨借助微课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课堂教育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的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学习通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应用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信息化生活及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未来职业需要打下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信息时代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但学生基础不一且差距较大,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面对这些基础不一的学生时,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效率较差,建设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是实现差异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學习通平台为例,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一、关于学习通平台
学习通是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除了可以实现电子资源搜索下载、图书馆资讯浏览等,还可以实现学校课程学习。教师下载该APP并以教师身份注册后,可以建立课程,创建班级,邀请学生加入班级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布置作业、考核等。学生通过APP终端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查看教学资料、参与小组讨论、完成作业等。
笔者尝试借助学习通平台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并在所授课班级中进行推广,实现翻转课堂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最早源于美国两位化学老师的翻转课堂以及可汗学院,他们将教学内容录成短小的视频,放在网络上供学习者学习,形成了微课的最初形态。在中国,最早于2011年由胡铁生提出微课的概念,他给微课下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具有微知识、微时间、微学习、微成本以及完整性的特点,是信息化背景下较好的一种学习资源,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资源。
微课程是基于“云计算”环境,以课时为单位,将原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一般认为微课程包含自主学习任务、配套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三大要素。微课程将课程划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理解两个阶段,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也需要满足这两个阶段的需要。微课是微课程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三、基于学习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
笔者尝试以学习通平台为载体,组织教研室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任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研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梳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案例
教学团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分析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总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划分,确定各课时主要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根据学校对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的要求,我们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办公应用、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六个大的单元,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单元的知识点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为基准划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个部分。以Word为例,基础篇主要讲授文档的建立与编辑、美化、表格的应用、打印输出相关知识点,提高篇主要介绍图文混排、长文档编辑、审阅与批注、邮件合并相关功能。基于这些知识点的需求,基础篇选择案例为:求职信的编辑、美化、打印,班级宿舍一日检查得分表的制作与分数统计。两个案例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包含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既学会基本操作,又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根据选定案例,设计学生操作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但知识点零碎的学科,课堂案例主要目的是让各知识点借助案例连贯起来,解决知识点零碎的问题,但学生要想真正学会操作,不能仅仅会完成课堂案例而已,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正直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教学团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开放性的操作练习题,让学生既有完成练习的兴趣,也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最后,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将各项目不同专业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文档或图片,在学习通学习平台资料库建立“操作练习”目录,并将相应文档或图片及相关素材上传到学习通平台,为后期布置作业做好资料准备。
(二)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一年级开设,课程学时为60课时,每周2课时,2课时连上。据此我们一共设计了30个自主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课时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知识点、操作技巧、课前学习反馈,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学习方法建议和学习资源内容,同时提出操作练习要求,并要求学习通过学习平台等方式进行学习反馈。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完成后,作为资料上传学习通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时将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通系统提前发到学生班级,以便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的提示完成课前自主学习。
(三)设计制作微课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形式,以“短、小、精、趣”特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了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设计制作微课也是微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的开发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进行,要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主学习。我们的教学团队根据微课的特点,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划分,按知识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形成微课教案,并借助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录制并编辑微课视频。我们制作了近百个教学及习题微课视频,并将之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形成微课教学资源库。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习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多,操作能力差,课堂教学很难做好全面兼顾;学生一般没有个人电脑,课后没有条件进行操作练习,每周两节课90分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练习不足,经常出现这周上课下周遗忘的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先讲后练,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只能进行模仿性的操作,不会变通,不能正常掌握操作技巧,课堂教学效果差。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将学习通平台在任教班级进行推广。课前通过平台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课堂则根据学生课前学习反馈情况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实现差异化教学。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针对各学习任务设计定量和定性评价,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重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为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解决实际办公问题提供技能基础,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借助学习通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22):62-65.
[2]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21.
[3]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10.
[4]赵磊磊,赵可云,徐进.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和未来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5(07):4-7.
[5]崔萌,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4):115-116.
[6]田卫红.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252.
作者简介:丁春兰(1977-),女,汉族,工程硕士,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