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单元整组教学的有效开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说明,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得到精神的享受。通过主题整合阅读,本文以不同方式“三读”鲁迅,展开单元整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鲁迅;单元整组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7-0082-02
引 言
“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以整组审视的视角,立足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接性,充分发挥教材编写的优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并进行集体建构,对学生进行快速获取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1]。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作者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四篇课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鲁迅,感受人物形象,是小学生初识鲁迅、了解其作品的极好范本。
但鲁迅的伟大并不是靠讲几节课、读几篇课文就可悟透的。借这一单元,带着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近鲁迅,从不同角度认识他、了解他、感悟他,因此,笔者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把研究重点从“篇”转移到“组”,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下是笔者“三读”鲁迅的教学设计,对单元整组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初步探究。
一、一读鲁迅——崇高的精神,民族的“斗士”
作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的“民族魂”。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就不得不读鲁迅——他的作品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值得每个中国人认真品读。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印象。
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可以读到一个幽默风趣的鲁迅;从“你看,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中,可以读到一个斗志顽强的鲁迅;“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了车子……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中,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关心劳动人民的鲁迅。从《一面》“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中,我们读到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鲁迅。从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中,我们又读到一个爱憎分明的鲁迅。
通过研究周晔、女佣阿三、阿累眼中鲁迅的形象,以及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解读,我们总结出鲁迅的外貌特点:全身“瘦”,头发“竖”,胡须“一”。一读鲁迅,由对鲁迅一无所知到对他的认识、了解、爱戴,水到渠成,学生也在交流中总结出鲁迅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之后,通过教师的补充资料,进一步知道他是毛泽东笔下“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至此,这一形象牢牢地树立在初识鲁迅的学生面前。
二、二读鲁迅——动荡的一生,不改的“仁心”
但这些就已经是鲁迅的全部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想要了解一个人,特别是著名人物,除了阅读课本中几篇关于他的经典课文外,还可以看看他的生平,发现究竟有哪些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的伟大。于是,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篇补充课文——《鲁迅小传》。这是一篇以时间为轴串联起鲁迅生平的文章,旨在让学生用时间轴的方式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
从1881年鲁迅出生到1936年离世,我们将他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教师精心设计图表,其中涉及鲁迅生命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及重要作品的写作年代。
1881—1901年,从少爷到“乞食者”;1902—1901年,从南京到东京;1909—1926年,从树人到鲁迅 ;1927—1936年,从“战士”到离世。
学生合作完成,用时间轴这一直观图表串联起鲁迅的一生。时间轴从纵向帮助学生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并深切感受到一位忧国憂民的文学家为了唤醒民众而大声疾呼的经历。他将个人利益和国运兴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投向敌人的匕首,担起唤醒民众的责任。他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才有了那些著名的作品:《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祝福》……
这样的解读,让鲁迅几十年的经历犹如一幅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把握生命的短暂而伟大。
三、三读鲁迅——不同的视角,伟大中的“平凡”
一读鲁迅,读出他是伟大卓越的战士;二读鲁迅,读出他动荡艰辛的一生;三读鲁迅,看看在生活中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兄、为人友、为人师的鲁迅,是怎样的。
在众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笔者挑选了鲁迅妻子所写的《许广平眼中的鲁迅》、鲁迅儿子周海婴所写的《我的父亲鲁迅》以及好友萧红所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三篇课外文章,在课堂上让学生补充阅读、学习。在汇报交流中,学生读出了不同人眼中的鲁迅形象。
在《许广平眼中的鲁迅》一文中,学生读出一个温暖阳光的鲁迅。在爱人许广平的眼中,鲁迅首先是一个具有魅力的教师。在她的眼中,这个男人周身散发着光芒,吸引着她,包围着她。
在《我的父亲鲁迅》一文中,学生读到一个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父亲形象。这个对敌人横眉冷对的鲁迅,对儿子却充满柔情。他对眼中黑暗的社会口诛笔伐,其实只有读懂鲁迅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那种温情,我们才能读懂贯穿鲁迅一生的信念:创作植根于爱。
在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的乐观爽朗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走路戴帽时的习惯,看出他的性格果断;还有他的惜时如金,对待朋友的随和善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鲁迅。
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仔细品读,读出鲁迅是幽默风趣的教师、体贴深情的丈夫、严慈并济的父亲、平易近人的朋友。其实,这也是他最平凡、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三读,我们从课文中初步了解了鲁迅的民族战士形象,又从鲁迅的传记中了解了他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使人物愈加全面而立体;再次透过不同作品、不同身份人物的叙述,多角度、多维度地认识鲁迅,感受鲁迅。当然,了解鲁迅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研读他的作品。课后,笔者向学生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和《呐喊》,让他们了解鲁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并通过阅读思考、进行赏析,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可怜又可悲的一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潜下心来研读,才能走到文字中间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结 语
以上围绕“三读”鲁迅,展开单元整组有效教学,从不同视角认识了解鲁迅,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果。进行主题整合阅读,内容精简而全面,进行方法类比,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这正体现了语文单元整组教学“课内阅读、自主阅读、大量阅读”的特点。
[参考文献]
洪冬治.实践单元整组教学,打造省时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07):81-82.
作者简介:黄立宇(1980.12—),女,江苏苏州人,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