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玻璃体积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7..01
1 案 例
患者唐某,男,62岁,居住在吉林省德惠达家沟镇。因“双眼视力明显下降并伴眼前黑影10余天”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查视力R:0.7,L:0.3,矫正视力R:1.0,L:不提高,眼压R:19 mmHg,L:21 mmHg,双眼前节正常,B超检查示:左眼玻璃体腔内可探及较细弥漫细点状低回声,并可见部分较细弧形弱回声光带。散瞳查眼底示: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玻璃体积血,眼底窥不进。患者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左眼血灌瞳神,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左眼玻璃体积血。患者由于个人原因拒绝入院手术,希望通过中医方法保守治疗。遂给予患者中药饮片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日两次,早晚各一次,病情随诊,及时复查。经治疗半月后复查视力R:0.8,L:0.7矫正视力R:1.0,L:不提高,散瞳查眼底示:右眼眼底同前,左眼眼底可见红光反射,余窥不清;继续服药一周后复查视力同前,散瞳查眼底示:右眼同前,左眼玻璃体积血部分吸收,眼底可见;继续服药半月,患者视力R:0.8,L:0.7矫正视力R:1.0,L:不提高,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建议继续巩固治疗一个月。经过近一个半月的治疗患者左眼视力恢复至0.7,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效果显著。
2 讨 论
玻璃体积血主要是由是眼部外伤或眼底血管性疾病造成危害视力的一种常见疾病。多见于外伤、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糖尿病患者以及手术操作不当等等。临床我们常会发现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突发性的出血,出血量不等,血量较少时患者不宜察觉,或者有类似于飞蚊症的症状出现;若自发性的出血较多,患者眼前会有絮状物飘动,或眼前见有红色遮盖物无法清除,并伴有视力的明显下降,根据出血量的不同,在裂隙灯下的观察也不同,出血量越大,则患者视力越差。对于其治疗,发现越早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其预后视力恢复越理想,视力可较之前恢复至之前水平4行以上或者完全恢复;血液较多且眼底无明显病变的情况下视力也可恢复良好;若眼后段外伤并存在大量玻璃体积血的情况下,可能有半数患者会丧失视力或仅存光感。
玻璃体积血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我们常见的治疗手段有止血、抗凝、激光及玻璃体切割。但由于并发症多,不良反应重,特别是后两者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故相应的适应范围较窄。而较西医院不同的是,中医采用方药服用以及外治手段对于患者增加了另一种解决病痛的可能性。本案例患者为老年男性,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精血不足,目失濡养,故可导致视力下降,属于气滞血瘀型玻璃体积血。中医认为活血祛瘀,散结消肿。由于眼内反复出血,瘀血凝滞,长此以往,瘀滞越来越重,是为玻璃体积血[1]。对于气滞血瘀型玻璃体积血,且处于新鲜出血阶段,以凉血止血为主,避免寒凉太过,止血留瘀,可酌加化瘀之品[2]。目为清窍,以通为顺,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可收脉络通畅、溢血归经、目明能视之效。
利用中药治疗玻璃体积血在眼科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疗效,如庞万敏[3]指出心经热盛,血热证者可见,治则清热凉血。对于许多患病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患者,若不想通过手术治疗,均可以通过服用中药以减轻症状,本病例方剂加减选取的中药均为导师刘桂霞教授根据患者舌苔脉象酌情加减。中药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去桃仁红花以减轻本方活血之功,酌加三七、生蒲黄、花蕊石、丹参,以增强本方止血之功。方中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川牛膝通经活血,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行气,宽胸解郁,与枳壳同用,尤善行气导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研究表明,赤芍、川芎对于血液的流变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具有抗脂质氧化的功能;当归能够改善微循环,对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也有促进作用;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从而为本方增加补血养血之功效。
3 體 会
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本案例所获得疗效进展,玻璃体积血若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其恢复将会达到理想状态,从而在另一方面验证了中医中药对于治疗该病的优势所在。所以临床常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药,酌加止血药以加强本方的功效,根据患者临床辩证分析。自古中医对于眼科疾病的治疗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以及诊疗方式,积极运用我们所学知识将中医眼科发扬光大,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陈 锐.张怀安眼病治验(上)[J].中国社区医师.2012(01).
[2] 邹庆宇.活血化瘀法治疗眼科疾病的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02).
[3] 庞朝善,庞万敏,王鸿祉,冯玉明,张明连,邸平会,侯书会,石慧君,庞朝晰.庞氏目脏相关学说(6)[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01).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