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不断紧密,我国广大社会公众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全民学习英语的趋势正在逐渐蔓延。因此,如何掌握快速学好英语的技能成为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发展和演变与自身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高中英语教学当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渗透方法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紧密相关。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中,如果能够渗透英语文化,能够加速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知识的背景,让学习更加流畅,让交际更加顺畅。但是当前,在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之下,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很少有教师会渗透跨文化内容,这就让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较为薄弱。这对于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英语思维的拓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环境,本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當中的渗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将文化教育充分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去
实际上,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为此,要想提高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就要将文化教育的内容充分结合并渗透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加明确的了解,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结合国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进行英语的学习和训练,打破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局限性,从根本上杜绝“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同时,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新词汇、讲解句子的新结构时,也要适当地对词汇和句子结构出现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语言这一特殊的学科本身就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发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抛开文化环境,语言也就只能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符号,不具备任何社会交际价值和意义了。
二、通过中西方生活习惯的对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的内涵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强调差异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中西方国家不同生活习惯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的内涵和发展。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很强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以这些内容为话题展开教学与讨论,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在经过对比、分析和归纳之后,使学生能够对汉语和英语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类别的共性与差异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文化的内涵有更加明确的界定和区分。
三、争取与国外接轨,创新英语教学手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国际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向。尤其是在英语这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争取与国外接轨,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生,为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营造健康、友好的环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创新英语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情景设计的教学方法,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学生英语的学习营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写,更要让学生“张开嘴”,敢于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实现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以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为例,在某一个特定场景和话题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西方人交流的视频供学生欣赏,再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进行口语对话的实战练习,通过实践演练可以让学生“敢张嘴”“爱张嘴”,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而中西方国家由于在礼仪风俗、饮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生活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和差异,这就造成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这些差异因素的影响,而使英语口语学习的效果难以实现提升。为此,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将文化教育充分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去;要通过中西方生活习惯的对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的内涵;要争取与国外接轨,创新英语的教学手段。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引入,定能够让高中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童川,陈柯西,阿罗巫干,等.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情况调查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为例[J].英语广场,2019(4):135-136.
[2]余丽芬.基于文化合流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因素研究[D].集美大学,2018.
[3]袁照杰.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与价值[J].赤子(上中旬),2016(24):197-198.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