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强调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在持续开展产教融合的研究与改革。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然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情况。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模式。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出发,深化产教融合的总体部署。什么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层次合作,是职业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也是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转变、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压力不减,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各地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了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但现在产教融合仍面临许多因素的制约,瓶颈难以突破。 在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之一,产教深度融合对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 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运行的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未真正转型,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贫乏、教学内容空洞等困境。许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仍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设置的课程不合理,重视会计理论课程轻视会计实训课程,一些高职学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不理解所教的内容,从而导致理论知识掌握欠缺、实务操作能力不达标。同时,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致使企业不想使用他们,也不愿意使用他们。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校、企业、学生相互抱怨。这违背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 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需要改进
当前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比如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还不高。主要表现:宏观层面,学校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但从政策执行来看,还存在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2.2 校企合作的质量低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中积极推进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但在实际运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只停留在面上,深入合作的不多。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实习环节主要是基于合作企业毕业前的实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会计业务有其特殊性,会计人员会接触到企业的许多财务秘密。首先,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大多数都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或者他们不会安排实习学生直接处理有关的会计业务,甚至有的企业只是把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或者担心花很多精力培养的学生留不住,使前期培训的投资无法收回。而且,频繁换人会对生产的连续性产生不良的影响,企业没有看到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带来”双赢”的目标,同时,对指导的师傅也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评价机制,企业的指导师傅没有积极性。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其次,中小企业提供给学生实习的相关会计岗位也很有限,能接纳实习的学生数量也不多。最后,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还不完善,政府层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对企业深度合作吸引力不够,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的质量低,均未达到双方的期望值。
2.3 缺少“双师型”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具备了高素质的教学人员,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从而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由于会计是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是既要掌握全面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业务技能操作;既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掌握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产教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教职人员。通俗地讲,就是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教师。认定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讲师或以上职称证书、 会计师或经济师职业资格证书,且可胜任教师工作又能具备会计核算及财务分析等实践能力。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具备双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目前,缺少“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当高职院校改善教师队伍时,注重教师的高学历,而很多教师是一毕业就从教,虽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到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许多高职院校在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时,按照字面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进行诠释,并依此指导实践,已经给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是一些高职院校将“双证”持有者首肯为“双师”。其实,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如持有会计师证书的教师,讲的是市场营销课。二是有些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再通过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性。如注冊会计师、律师的证书就不一定代表持有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三是由于高职院校重视教师的“双证”,导致一些老师不择手段地获取另一不中用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有的相关老师只参加几次培训,获得相关的资格证明,而没有真正地参加定岗实习就可认定“双师型”教师,即使暑假学校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但由于时间段或者企业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教师也不能深入企业实践,也无法实现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初衷,这样的教职人员无法对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其次,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虽然会计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但是教学实践经验缺乏,而且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近年来,尽管加强了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研究生人数增加了,但由于此前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以及体制机制的滞后,不合理的教师结构没有明显改善,与推进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很不相称,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不力、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是整体规划缺乏,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缺乏对政策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视,各方投入不足,使培训经费、日程安排、培训基地、项目计划等方面受到困扰;在相关考核评价中、激励制度协调性差,未能反映当事人的付出与回报是正相关的,当事人并没有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 3 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对策
3.1 完善政策措施
首先,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政府应健全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把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规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因接收实习学生而产生的相关费用,可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其次,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制定出一系列配套的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明晰校企关系及权责利、合作目标与规范,如通过建立校企联合会议制度、谈判合作制度和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外出实习等综合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连接方式。最后,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宏观上,发挥好政府统筹作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微观上,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引导产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支持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政策上,着力完善体系,综合运用投资、财税、用地、金融和试点,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支持,强化组织实施。
3.2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要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这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既涉及宏观的教育布局和结构,又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事关教育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是完善现代办学体制和教育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创新。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重点,在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将企业的需求全面转化为合作动力,在传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优化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配套制度。将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设计。企业广泛深入地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课程教学的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与学校共同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学校一起共建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实训实习环节的考核评价标准,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在专业方向调整,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上起积极的先导作用,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学校要制订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运行的规章制度。如 “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校外专家聘用与管理办法”“教材合作开发管理办法”等。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追求与学校合作带来的利润和广告效应,以及得到人力资源储备方面的帮助;学校追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岗位互聘”,聘请企业会计专业人员教授学生的实践课程,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校企合作中,要发挥企业的作用。推行“引企入教”改革,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跟岗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其次,建立校企合作的分配機制。合作的目的是“互惠双赢”,在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之前,双方要充分协商,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双方的职责和利益分配写入合同,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开展。最后,健全校企合作的考评机制。考核评价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合作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考评机制,对于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3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性与应用性,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要突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架构。它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化本校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会计专业实践水平,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或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再教育。教师要自加压力,不断努力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还有鼓励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考取获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证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其次,建立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的制度。学校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一年或两年时间,并深入到企业的财务岗位,学校要跟踪考核,每位教师都必须具有企业挂职的经历。实习结束后,下企业实践的教师应撰写实践报告。实习情况应收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称、年度评优评先时的依据。此外,学校还可以同具备合作条件的企业签订协议,定期安排教师到这些企业担任一段时间的专职会计,这种转岗有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效果更好。最后,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教师职称晋升,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适当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水平,给“双师型”教师充分的保障。为了提高教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校方要定期考核评价教师,按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创建良好的会计专业教学环境,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应优先考虑聘用企业拥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资格证书的优秀财务人员充实高校师资队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这样不仅使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还可使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但必须注意的是,要注重弥补这些新引进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不足,让他们承担实践技能课程,向学生教授业务操作技能。对新入职的专职或兼职会计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学校的会计
专业教学改革中,利用这些教师的职场理念,深化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并培养更多的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会计技术技能型人才。
4 结语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会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高职会计专业必须紧紧围绕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优化路径,才能实现专业健康、可持续良性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现代会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才智,2018(29).
[2] 王泽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养成教育在高职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J].会计师,2018(01).
[3] 何颜.民办高职会计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深层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02).
[4] 贺海毅.基于会计专业的“2211”高职产教融合实践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