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了物理核心素养这个有机的整体。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有意义的教学,循序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展开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 核心素养 教学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严重限制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改革。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切实地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发挥物理学习的实际意义。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1]。
一、使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关键环节,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具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使用生动的话语吸引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沉浸在物理文化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2]。
比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在投掷物体时要怎样投掷才能取得最佳的成绩?是不是投掷的力气越大,投掷的距离就会越大?在给予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之后,我再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纸团(中间包裹一个较重的物体,如橡皮等)来投掷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实践的操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素养的发展。
二、加强随堂实验的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去体会物理知识。在物理课上使用随堂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实验探究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摩擦力方向和物体运动趋势之间的关系,我发给了学生一人一个小刷子,让学生将刷毛对向桌面,在我讲解的过程中用力运动刷子,观察刷毛運动的方向,并且在力大小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刷毛变形的情况。这样,通过随堂实验的使用,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提升课堂提问的质量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继而改进教学计划,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上的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良好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电势能和电势”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电场中放置一个带正点的粒子,如果粒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那么它会做什么运动?这样问题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学生也都认为自己能够回答。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我发现很少有学生能够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大多只能想到一种或两种情况。于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薄弱项进行了教学调整,完善教学。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课上的提问,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
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课上所得,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物理文化,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物理观念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比如,在学习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采访或者深入当地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实际家庭或者社区实际用电的情况,或者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发电站、变电所产生电、传输电的原理,并针对现如今全国各地出现的电力紧张的局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将学生放置到一个实际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探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展开了一番探索。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在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华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19).
[2]冷冰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教育导刊,201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