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20: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研究是根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索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期寻找适合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业的实践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创业教育
如何定义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理解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以现有思维,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物质基础,创造出有别于前人和他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创业更具有实践性,一般指建立企业或是开创事业。创新更多的是在意识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成果,创业则是将意识上的成果转化为现实,并具有一定的商业意义。创新为创业提供基础,而创业将创新诉诸于实践,是创新价值实现的必要过程,创新与创业相互交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根据创新与创业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创新知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技能,敢于尝试,具备实践的能力,实现商业价值的教育活动。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由政府制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的政策法规,社会及各教育机构根据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对其成果进行评估,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
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
2.1政府建立了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主题为——《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中提及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目标开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国家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共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为试点开展创业教育教育。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共作的意见》。2015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2.2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鼓励学生创业无疑是增加就业率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口。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课程教学,对此一些高校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例如清华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打破院系间壁垒,还设定了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设置了互联网金融创业本科生辅修专业课程、技术创新创业本科生辅修专业课程以及TSBI交叉创新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15门示范课程,。推出首批基于融合理念的跨院系交叉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要求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创新性产品研制,并实行跨院系联合主任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落实到实践中去。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高校开展暑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并做出总结,了解就业市场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打好基础。二是学校建立创新创业网络指导平台,为部分有创业规划的学生做出实质性的指导。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初步创立的微小企业、个体企业等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有效的创业指导以及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四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举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邀请企业家作为投资者参与评审,对于大赛中的优异项目给予投资。五是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给予资助。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就业观念固化
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个极为普遍的认知--“创业即无业”。当代大学创业急需外界给予强大的支持。创新创业人员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且大部分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从事的较为基层的,这导致大学生所创业的行业与普遍观念中人们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3.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缺乏合格的师资。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不仅要有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培养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实践能力。高校教师较多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可以承担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但不一定具备向学生传授实战经验的能力。其次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和数量不够。多为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教师讲授的有创新创业的知识,或是极少参加有关创新创业的主题讲座,进行创业的实践活动不多。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归纳到就业指导或是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中。最后,课程分化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停留在了创新创业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目前创新创业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的课程较少,创新创业教育也未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
3.3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政策缺乏针对性与全面性。政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但政策文件均比较零散,并未对高校做出系统全面的指导。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政策多是对高校提出,对参与的企业、机构或是在校的教师、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缺乏。其次学校未将政策与学校实际有效结合,制定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且覆盖率不高。最后政府、高校、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政府、社会对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企业实际支持度不高。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与之合作建立的创新创业平台少,双方主动进行互动少,高校输送人才,企业招纳人才,两者应紧密结合,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容易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不符。
4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4.1外部环境建设 外部环境建设即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尤其是学生父母,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家庭的支持,对职业的评定应当更加多样化,在学生职业选择的态度上要有正确的认知。政府业要制定更多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其政策的制定应当更加系统化、全面化。政策制定的对象还应当包括企业或相关机构,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与指导的机构,对校实施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测。政策上也要鼓励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4.2内部结构建设
内部结构建设即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实际的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首先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让教师具备较全面的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学生的高度配合,高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去。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是完善的课程体系。其课程分布应当系统的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创新创业的知识更新要与时俱进。合理引入实施創新创业教育优异高校的网络课程,充实课程体系,提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与专业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培养跨学科人才,学生未来进行创新创业时才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创业成功率。还应当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
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还需要指导、监测与评估。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邀请专业人士担任委员,指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对学校的教学的实际请款进行检测,并作出评估,调查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评价,达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4.3协同驱动建设
协同驱动即政府、高校、企业要紧密结合,携手并进,共创“三赢”创新创业教育局面。政府在三者中扮演着宏观调配的作用,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文件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在市场上的发展,政府也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调节的有效枢纽。高校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政府与企业为其提供物力与财力的支撑,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的需求,离不开在高校科研而产生的新事物的推动,高校不仅能为位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也能提供新的具有高度商业价值投资项目,预示未来的发展方向,抢占发展先机。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政府、企业、高校具有共同的利益,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三者加强联系,积极沟通交流,才可携手创造更大的收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SQ19012)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雅婷,姚小玲.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与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107-111.
[2] 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