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心流”理论创设有幸福感的化学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依据“心流”理论的要素和体验模式,运用实例分析化学课总结环节中实现“心流”的教学设计与过程。调查结果表明,该理念下进行的教学,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和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心流;幸福;化学课;要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34-0122-02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1]。因此,创设身心愉快,充满幸福感的课程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然而,理科内容的深奥难懂,使教育者往往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忽略“感受”的层面,因此,化学课总是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本文用“心流”理论为指导,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创设具有幸福感的化学课的要素和设计技巧等,供同仁参考。
   一、实现“心流”体验的要素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指出,在进行一项活动时,现在资讯会使人们的意识发生内在失序,产生“精神商”,对人造成严重负面情绪[2],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抵触的心态。而“心流”正好相反,它是让人们的意识内在有序,是一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此时人们在活动中会无比快乐,充满幸福感[2]。并且,他提出了能够产生“心流”感受的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八个核心要素[2](见下表)。
   在以上八要素中,前五要素具备了,后三要素就会伴随而来。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前五要素呢?米哈里指出,每个活动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活动,每个子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子目标,且目标难度仅略高于活动者的能力;每个子活动要有序衔接、及时反馈,使活动者不断有成就感和挑战性;最初的子活动要能充分吸引活动者参与,在活动之前需要对整个活动给出经过努力可实现的有意义的活动目标。
   二、创设有“心流”感受的课堂教学
   (一)总结环节中促成“心流”的要素分析
   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和高度凝练的环节。学生对此不陌生,但完成效果差别很大。因此,合理设计组织,是一个有挑战,又可以完成的目标,是可以产生“心流”感受的活动。活动中“心流”产生的五要素及对应措施分析为:完成评判。采取措施是分组活动,教师借助课件、实验和语言引导→关注度考量。采取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子活动目标和适时发布→目标制定。略高于活动者能力,辅以激励和肯定的语言→反馈。借助蓝墨班课、学习通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投入意愿。实验诱导、语言激励、适当奖励等措施。以上各措施具有可行性,且在目标、课件、语言、实验、问题等方面的设计非常重要。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
   以药用基础化学课程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内容的总结环节教学为例。其教学过程设计是:实验演示(激发兴趣)→课件讲解(内容梳理)→语言导入(引导)→目标发布(任务)→总活动(实施)→结果互评(反馈)→教师总结(反馈)。
   2.演示实验
   为使实验现象新奇有趣,实验的设计如下:
   (1)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实验: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白色沉淀;再加浓氨水→沉淀溶解;再加铬酸钾溶液→砖红色沉淀;再加EDTA溶液→沉淀溶解。操作:同一试管中滴加完成。现象:白色沉淀生成→溶解→砖红色沉淀生成→溶解。
   (2)沉淀的转化。实验:硝酸银溶液+铬酸钾溶液→砖红色沉淀;再加碘化钾溶液→黄色沉淀;再加硫化钠溶液→黑色沉淀。操作:同一试管中滴加完成。现象:砖红色沉淀→黄色沉淀→黑色沉淀。
   (3)分步沉淀。实验:先配制混合溶液,将0.2mol/LNaCl20ml与10滴5%铬酸钾溶液混合。取混合溶液约5ml,滴加0.1mol/L AgNO3,边滴加边振摇,至红色沉淀出现。现象:白色沉淀→红色沉淀。
   颜色变化是化学实验中特有的现象,不断变化的颜色仿佛是变魔术,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全神贯注地看和思考,为“心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课件讲解
   课件是教师运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为了让内容连贯、重点明确,课件中最好把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分步四个现象的要点依次呈现,并包含在一张PPT页面里;为了能让学生发现正确判断四种现象的关键是Q与Ksp的关系,PPT最后画面希望只停在Qi和Ksp的关系上。基于这一设想和要求,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其整体结构见下图。
   上图中动画设计是:先只有中间Qi=Ksp,指饱和溶液;当“=”转变成“>”,沉淀生成,页面出现有“生成”二字的箭头,再出现其上方的Qi>Ksp,指沉淀生成的条件;同样,“=”转变成“<”,依次出现左下方内容;转变成Q新>Ksp新,Q原<Ksp原,并结合反应式,依次出现右下方内容;转变成先Qi1>Ksp1,后Qi2>Ksp2,并结合反应式,依次出现右上方内容;最后通过飞出动画,使反应式和四个箭头全部消失,只留下四个现象的条件,都是Q和Ksp的关系。课件用>、=、<,让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四种现象的条件、核心参数Q,这些总结要素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这种环环相扣的分析设计,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并思考;最后只留各自的Q和Ksp关系,戛然而止,使学生能看到核心因素,而老师却不说,提示学生去发现,并赋予完成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语言运用
   语言无疑是沟通连接各环节的纽带。本设计方案中,语言的要求是准确、易懂、简洁、亲切、能合理组织情绪等。如布置任务时尽量赋予提示和鼓励的效果,其语言设计是:“同学们,刚才我和你们一起分析了四种现象的本质和条件等,那么,你们能否用数字和凝练的语言总结一下?我们看谁总结的精准、全面、凝练、优美,下面就开始吧!”这段设计中,“刚才我和你們”有亲切感,“用数字和凝练”有提示作用,“精准、全面、凝练、优美”有提示和挑战性;在提问题时要有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如本节课在四个问题提问前的语言设计是:“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些现象的条件等,那么我们能否找到所有这些现象的核心要素?其实我们只要把哪些量找到,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这些问句中条件、核心参数和哪些量都有点拨和引导作用。
   (四)目标
   目标是产生“心流”的重要指标。根据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活动中谈到的,要想让情绪停留在“心流”渠道中,要考虑挑战性和技巧性两因素[2],即活动要难度适合,有恰当的挑战性,努力之后能够完成。因此,本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同时有新发现和成就感。具体目标是:总结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说出沉淀溶解四种现象的条件和关键参数,做一个有概括性、易于记忆、有美感的总结。教学中结合课件、语言、实验、问答等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并实现目标的完成。
   (五)反馈和评价
   反馈是“心流”形成中目标完成的考量,是促使“心流”产生的推动力。为了使师生都能进入“心流”通道,反馈的途径应满足快速、可控、参与度广、结果可视。我利用蓝墨云班课,让学生和老师的总结都在平台上发布,集体比对评分。并对2018级药品生产技术班级105名学生进行了总结活动的成绩评价和每位学生的课堂情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整体较好,按照“心流”指标,应该是有50%以上的学生接近“心流”体验,从之后课堂教学看,学生的活跃度明显提高。
   三、总结
   “心流”理论虽然早在30年前就已经提出,但搜索知网上含“心流”题目的文章只有277篇,化学方面只有2篇[3],处于研究初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因此运用“心流”理论设计、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弘扬行知精神,实践心心相印的真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9(4):10-11.
   [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3]王金梅.教育经典案例赏析:苏霍姆林斯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177.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