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苗族传统图案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贵州边远的少数民族净土上,苗族传统图案表达的是最纯粹、最古朴的自然之美,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似乎只能退居博物馆内,甚至来自苗族大山的年轻一代对其也不再知晓。作为文化传播主要阵地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传承纳入教学中,依托专业教学特点及逻辑思维,增加多元文化互动模式,对提升民族文化渗透性与趣味性和完善民族文化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苗族;图案;室内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32-02
   贵州苗族传统图案历史悠久,伴随历史迁徙,苗族传统图案扮演着文字的角色,依托于服饰上的刺绣,抑或蜡染,犹如“史记”般极具较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随着“中国梦”的提出,设计师应当从一味迎合西方元素中觉醒,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推上设计的舞台。然而在现阶段的高校设计教学中,还是有很多师生不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盲目对西方文化的热捧,忽略了近在咫尺的视觉盛宴。
   一、贵州苗族传统图案文化的造型及审美特征
   苗族传统图案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性和形式美感,主要取决于自然、图腾崇拜或生活习俗,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类。
   (一)几何造型
   在苗族传统工艺蜡染或者刺绣中都可以见到大量几何造型出现,如十字纹、米字纹、“∽”纹、三角纹、纹、纹以及铜鼓纹、太阳纹等,并且重复组合以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纹样看似简洁却记载了苗族人迁徙历史、生活轨迹以及对世间万物之描述。比如与水有关的纹样,代表苗族祖先在历史迁徙途中遇到的大江与河流,而漩涡纹有文献指出来源于牛角或是本地的蕨类植物纹样,无论源自哪种出处,都代表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一种记载,更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人物、动物造型
   苗族图案中对人物的描绘与汉族图案有很大不同,不是对某一人物的特殊描绘,更像是一种泛指人类的符号,是苗族人民对人物的抽象表达,因为在族人意识中,阶级地位观念已被弱化。这些人物符号五官比例及四肢动作通常是不符合常理的,阐释出更多的意识形态而非形体本身,而这一点也与现代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动物造型作为苗族图案的创作主体是较为常见的,多为牛、鱼、蝴蝶、龙、鸟等纹饰,这些纹饰有时候由两种以上物体组合而成,造型较为神秘,是苗族图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其中以龙造型为例,属于人们幻想出来的图腾形象,苗族中的龙图案不受约束自由变化的形象是其最大的特色。“苗族龙是丰富奇异,把人们的视线带到一个混沌初开的史前世界……神祇的意味已渐失去,对美好人身的追慕成为龙纹的宗旨。”如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龙的表现形式一般是龙头牛身,称为“牛龙”,另外还有蚕龙、蜈蚣龙、人龙等组合。这种不拘一格的表现,体现了苗族人民亲和与不受戒律之约束,也反映出苗族人民浓厚的平民思想。
   二、苗族传统图案与室内设计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市场上室内设计行业过于重视装修表现,缺乏创新性,在日常教学中,一旦提及装修风格,多半学生立马联想到当下流行的欧式、美式、地中海式以及离我们较为遥远的北欧风,却很少有人提及本土民族风。设计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逐渐向民族化、特色化的趋势发展,越为出色的设计作品越应彰显民族品格、民俗文化,使其饱含文化内涵及民族精神。
   从旅游民宿角度来看,苗族传统图案与室内设计结合有一定的必然性,贵州以良好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气候环境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尤其自贵广高铁开通以来,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因而催生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民宿项目,优秀的民宿设计必然带动游客的再度热情。外来游客步入当地不仅是游山玩水,更要体验当地的特色情怀,他们需要的住宿环境应该是与以往不同的、具有民族地域风情的室内空间,若是室内居住环境和日常毫无变化,很难引起游客情感上的共鸣。
   三、苗族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教学设计
   (一)苗族传统图案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设计应用
   贵州苗族图案基本运用于刺绣、蜡染和银饰中,其图案造型丰富、色彩饱和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若直接将图案引用到室内装饰中,由于其造型繁琐或色彩过于饱和,可能并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因此可以提取传统图案中的经典元素,重新组合和加工,抓住传统图案的特色神韵进行创新,实现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如牛头鱼尾、人面蝴蝶图案等,可以将其简化,配合线条简约柔美的云纹、漩涡纹进行搭配,通过色彩沉稳的蜡染呈现,既能保留民族特色傳统,亦可迎合独具匠心、以简胜繁的现代设计理念。
   常见的贵州苗族图案存在传统的服饰、背带上,设计师可以把它融入室内装饰中的坐垫、抱枕中,这些纺织品本身在家具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柔软的质地不仅可以增强生活上的舒适性,加以精美的图案色彩设计更能够装扮室内环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最终实现“物”与“人”的完美对话。另外,能够诠释家居独特造型的工艺品即壁饰,它可以和其他装饰品完美融合,更能体现室内整体氛围。因此可以提取苗族图案中的鸟纹、植物纹等经典艺术元素,结合不同的材料通过刺绣、编织、蜡染等工艺来装扮室内空间,使室内环境富有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现代文化的趣味性。在借鉴苗族刺绣图案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让剥离出来的元素与新要素有机结合,构成新的整体。将苗族刺绣的图案分离重组,提取出最有借鉴意义和民族特色的部分,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从而使刺绣图案的民族特征与现代设计合二为一。    (二)将贵州苗族传统图案融入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将传统图案融入室内设计教学中,也有助于增强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提高学生的“匠心”精神
   苗族传统图案都是通过手工技艺流传下来的,其中工艺极其复杂,非遗传承人在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倾尽心血、一丝不苟,才能获得造型美观、设计巧妙的作品。室内设计专业除学习基本设计原理、熟练的设计技巧外,还要熟练施工工艺、手绘创作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守住初心,运用“匠心”精神付诸实践行动中,学习艺人在教学中培养对细节的掌控和设计的敏锐性,把每一步做到极致,在设计师的成长过程中一旦有了“匠心”精神,就能拥有将来超越他人的核心竞争力。
   2.促进传承与弘扬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苗族传统图案所在地的年轻一代并不重视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大多来自苗区或本身就属苗族,但提及这些艺术瑰宝却是一无所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蜡染、刺绣或银饰制作工艺,让他们学习先人们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掌握传统民俗文化,有助于他们熟悉认同本民族品牌,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提高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现如今,越是成功的作品越注重它所传达的民族特性,将这些图案融入设计作品中,无形中传播给很多的外来者,便是对此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宣扬。
   (三)贵州苗族传统图案融入室内设计的教学策略
   1.开展文化调研活动
   关于贵州苗族传统图案方面的内容还没有纳入日常教学教材中,因此可以通过文化调研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面。比如可让学生参加贵阳当地举办的民族文化产品博览会,或自行参观民族博物馆,或者组织开展地方民族文化调研活动,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当地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人,向他们了解和学习当地民族美术工艺,在培养其动手能力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不定期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开展讲座,让艺术大师和学生面对面接触,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苗族艺术气息。还可以让学生参观校内银饰大师工作室,发挥奇思妙想,现场参与到设计中来,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为提升学生兴趣和更好地传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文化主题活动,比如现场展示蜡染技巧,让外专业学生也来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欲望。
   2.优化教学手段,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教学缺乏地方特色,忽视了民族性。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或图片丰富学生课堂环境,优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对苗族文化历史、发展等都能有系统的专项学习,通过故事形式的讲解使他们对蝴蝶妈妈、脊宇鸟、央哥央妹图案的来历及造型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充实设计脑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将艺人“请进来”,也要学会“走出去”,多去参加校外专业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知晓最前沿的设计动态,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素养。
   3.利用专业优势协同创新
   在教学中,可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破原有专业地域界限,围绕合作创新的目标,通过多元主体合作集中各自优势力量打造专业质的变化,实现1+1>2的效应。如室内设计专业一般为电脑绘图,可利用计算机创作图案,与服装专业协作,将图案以印染或刺绣的方式制作于纺织物上,最终加工为室内软装饰品——靠枕、坐垫、墙饰或窗帘,最终实现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重视教学中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擔当起宣传与推广周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引导学生将传统与时尚融合,以便更好地对外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让他们在认可中得到更长久、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2]陈俞竹.贵州台江县苗族刺绣图案元素在室内软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2.
   [3]杨渝.民间美术视域下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分析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5):118-119.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