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约定使用标量以及约定的符号、名称等定义,作为计量单位,其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最初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存的方向发展,其主要通过直观感知等思维学习不断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小学生的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抽象性較难理解,使计量单位教学的难度大幅度提高,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计量单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数学;计量单位;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09-02
  引 言
  计量单位如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等,覆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计量单位的学习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对计量单位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把握教学重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概念、含义进行感知,培养学生对单位进率的掌握能力,并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进行引导。
  一、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难度分析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难度主要源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计量单位所具有的抽象性。计量单位的应用领域及覆盖范围较广,且目前计量单位教学缺乏固定的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经验,再加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主动观察和思考的意识,缺乏经验的积累,在无实物的情况下缺乏认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活动简单且缺乏深入的挖掘,学生对计量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等。课堂教学中,因为缺乏实际操作以及直观呈现,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感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单位进率关系进行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基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合理、科学的转变。教师要从实际生活体验入手,挖掘计量单位的内涵,探索有效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使计量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计量单位教学策略分析
  1.利用实物直观性感知计量单位
  直观性教学原则主要是利用图标或教具作为介质,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等感官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实物直观的展示或演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另外,学生获得的直观感知,随着理解不断加深逐渐转化为理性认识,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进行面积单位教学时,教师可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厘米和一平方厘米的图形,通过直观感知,加深学生对一厘米长度和一平方厘米面积的了解,以及区分厘米和平方厘米所代表的分别是线条的长度和面积的大小。为了加深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动手画一厘米长的线段和大小为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观察,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确保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学生通过直观感知逐步形成形象思维,最终完成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价值和意义的领悟。
  2.利用实践活动对计量单位表象进行积淀
  通过知识运用,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丰富的应用经验,这一课堂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教师应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计量单位进行体验和感悟,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进行“秒”单位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对一秒时间长度的感知进行知识学习和掌握,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怎么表示一秒?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吗?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和自由体验,直观感受生活中存在的数字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概念也能形成感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认知模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感悟和记忆。
  例如,进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空间概念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空间概念进行感知和理解,通过体积计量单位模型的形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另外,进行体积单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学顺序,首先应让学生构建一立方厘米的概念模型,再对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米概念间的差别进行思考。进行一立方厘米的教学时,教师也要对概念模型进行细致构建,使学生通过抽象的无形概念逐步形成具象的有形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利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加强对计量单位的应用
  只有通过再创造,学生才能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吸收所学的计量单位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计量单位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体验和运用才能逐渐加深理解和感悟,同时做到灵活运用。因此,这不仅需要不断的训练,也需要进行拓展和延伸。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拓展训练题,让学生量一量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对此,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有的学生会选择皮尺;有的学生想到用步幅进行测量;还有的学生想到用时间,先测量一分钟走多少米,再测算从学校到家花了多少时间,最终推算出从学校到家的距离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距离测量,然后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选出谁的测量方法最好。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差别以及运用技巧,加深对计量单位本质的认识。
  4.利用纵横对比进行计量单位结构的构建
  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引入正向迁移教学,对学生阶梯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并贯穿整个计量单位教学中。阶梯式教学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如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之间属于纵向,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属于横向。通过纵横向意义的对比,使学生得以形成关于此类计量单位的知识网络。如上所述,对于克的计量单位,与其有着纵向、横向关系的计量单位也能构成相似的知识网络。
  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厘米、分米、米、千米这几种计量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选择两两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对两者的区别、大小进行认识和理解;再对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这几种计量单位进行纵向对比,理解并掌握体、面、线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从而合理运用计量单位。
  结 语
  在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需要结合课本实际内容、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设定。教师应加强对课本内容的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时加强实践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量单位、有效培养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葛余刚.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890(05):70-72.
  作者简介:于水根(1961.3—),男,浙江杭州人,一级教师,获区级先进工作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