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教育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热爱生命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思想观念。这种对生命尊重、珍爱、敬畏的思想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为建立美好、共融、共在的和谐社会提供了蓝本。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命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03-02
引 言
语文教育的内涵包括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和阐释,其中包含着对生命意义和外延在审美意义上的理解,让人们在理解生命頑强精神的同时,引导其更努力地探求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魅力。
一、生命意识中最积极的因素
1.尊重生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尊重和被尊重,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又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从尊重自己生命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要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等都是尊重生命的良好表现;另一方面是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等同于尊重了自己的生命。有时候,尊重他人比尊重自己更重要,如果尊重他人的生命是生命本身的内涵,那么生命被相互尊重就是生命本身的互相恩赐。
2.珍爱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海伦·凯勒曾说:“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并不止于个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珍爱生命更是对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所敬的朋友的一种爱和给予。
3.敬畏生命
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它不畏艰险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比执着地点燃生命的火焰,独一无二之处是其不能像物品一样被复制和代替。生命像秉有造物主无上崇高的旨意一样,绝对不容许任何人去忽视、贬低,它好像始终在召唤我们去虔诚地敬畏、真诚地品读。那么,自己的生命就应该像植物的生命那样高昂蓬勃地生长,我们需要视生命为本真、视生命为乐趣、视生命为目的,理性地敬畏生命,真挚地热爱一切生命。
二、语文教育的特殊功能——担任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真是关注人的生命。我们应该将教育的核心放在以学生为本上,包括学生的个性解放、自由发展和人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语文课程不仅担负着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在关于生命意识教育方面的特殊功能更是不可忽视。语文教育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要唤起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生命的关怀[1]。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实用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研讨
(1)解读文学作品要凸显生命意识
文学的本质是人学。文章表达了生命的内涵,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这样的文章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魅力。艺术源于生活,文章源于生活,深刻而有内涵的文章终究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滋养生活,从而表现它的生命力。
古今文坛的优秀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高尚的生命意识。例如,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向世人倾诉自己高洁的品格,寄予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与追求;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对高洁傲岸人格的追求,而自己安贫乐道,独奏一曲巍巍的生命之歌。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对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的慨叹,也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词人对自己人生曲折的感慨,但又不乏雄浑壮阔的呐喊。
(2)解读文学作品要学会感悟生命
语文素养中生命意识的外延,包含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悟。敬畏生命是人类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如善良、感恩、同情、奉献、尊重他人等。这些高贵而又朴素的品质在许多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例如,背负着生命之重的杏林子在文章《生命生命》中,用飞蛾垂死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探寻生机,而作者在心跳声中感受生命来告诉读者生命的重要。这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陈述生命的价值,道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奉献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3)在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本身之“美”
培养生命意识的另一个方式就是感知审美的意义。文学作品的鉴赏,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其观赏、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例如,《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建构的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乡村世界,那里的人们辛勤地劳作,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欢乐与充实。读者可以感到这些淳朴、向善的人们带着鲜活而有力量的人情美。还有湘西那种人与人和睦、人与物和谐的民俗美,像是一则遥远而美丽的故事,在读者的心里久久回荡。正如沈从文说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艺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美”是对生命感悟后的升华,是对生命意义的透视。
现代文学作品是这样,古代的诗歌亦是如此。例如,陶渊明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其将田园的自由生活与官场的黑暗禁锢相对比,将自然宁静的深山村舍与充满铜臭味的仕途相对比。我们可能觉得陶渊明隐归桃园是消极避世,却把对美的感受淡化了。若我们设身处地地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来感受和理解陶渊明的情怀,就会理解他的选择是一种基于深刻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本身之贵,由此而发的一种精神自由的渴求。陶渊明归隐二十多年,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是非常富足而自由的。在他的诗作中,那种精神获得自由,生命与大自然融合的感悟,正是生命真意之所在。
2.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描述人情的作品,正是那生活中最普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才最具有感染力。例如在阅读《父母的心》时,贯穿其中的那种骨肉亲情,对身为人子的我们来说,虽不能够切身体会,但哪怕是在心间融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温暖,语文课堂的生命教育也算是成功了一大半。又如,诗歌《赠汪伦》中诗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情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都会唤醒读者对生命的感悟。利用这类文学素材唤醒生命意识,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是语文教育中培养生命意识最好、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道,“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此,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生命,可以给学生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间接引导学生抒写生命的话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探寻生命的内涵和本质,对生命进行思考,进而具备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达到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目的。
结 语
对生命尊重、珍爱、敬畏思想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为建立美好、共融、共在的和谐社会提供了蓝本。但是,语文教育并不能作为生命教育的唯一课堂,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共同进行生命教育,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把生命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朱敏.用语文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J].成才之路,2011(23):30-31.
作者简介:李怡霖(1978.11—),女,河北定州人,二级教师,先后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