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词景观意象特征下的宜春台朝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宜春台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春台公园内。对宜春台现状调查,台顶建筑正面朝北,不符合中国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为探究宜春台建筑朝向与景观环境关系,从古代诗词散文中描写宜春台的意向词汇入手,通过从县志府志中收集108首关于宜春台的诗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①未发现与“春台晓日”相关词汇;②包含大量感伤意向词汇。根据词汇特征,从宜春地区日出方位与山水环境等角度对宜春台坐南朝北的空间格局做进一步分析,得出“春台晓日”与宜春台朝向及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周边山水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而通过风环境分析得出宜春台朝向加剧古人登临生悲的情感抒发。
关键词:建筑朝向;诗词;词频;景观意向
台是一个特殊的景观建筑类别,众多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景观建筑都建于高台之上,宜春台亦是如此。宜春台始建汉代,是宜春地区最早的王室园林,是宜春地区古人抒情言志的重要平台[1]。宜春台景观不仅仅是台体本身,而是通过登临观赏广阔四周的人文、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随城市建设宜春台周边景观环境虽已消失,但古诗词中的景观意象却传承至今。通过对宜春台现状调查发现,宜春台台顶建筑朝北,不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格局。由于文献记载较少,从诗词角度出发探究宜春台朝向与其景观意象特征。
景观意象,指的是能够体现意境中人文、历史、特色的组成结构,是人的头脑中产生的能够反映景观客体本质特征的基本单元[2]。面对相同的景观环境,不同个体会因文化背景、个性、喜好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象,但个体意象叠加后所形成的公众意象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公众认可度。通过诗词收集,并统计分析诗词中古人对宜春台景观意象描述词汇,归纳总结其意象特征,进一步分析宜春台景观意象与朝向面北的相互关系。
1 宜春台的历史演进
1.1 宜春台始建——王权象征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将灌婴立豫章郡十八县,其中包括宜春。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39年)立宜春侯国,宜春候刘成于城中立五台,分别为宜春、化成、凤凰、仙女、湖冈。宜春台始建最初作为宜春土城城墙的依托,以建筑和雕梁画栋为佳景。
1.2 仰山神行祠建立——祭祀通神
唐宋时期袁州地区(宜春古称袁州)兴起仰山神信仰,袁州城内出现大量的仰山神信众[3]。南宋初,仰山神信仰传人城中,于台顶立仰山神行祠(孚惠二王行祠),之后“易亭為殿”规模不断扩大。周必大在《文忠集》中描述到,宜春台除正殿五间外,“参请”之堂、“拜亭”之亭及斋阁亦无不备。此时宜春台主要功能为祭祀、通神,并形成了朝北的建筑格局。
1.3 明清时期修缮——玩赏游乐
明代朝廷不再重视仰山神信仰,虽仍保持官民每年“春祈秋报”,但宜春台已经转变为文人墨客游玩观景之地。万历三年(1575年),知府郑惇典重修宜春台,在台畔建“凭虚”“积翠”二石坊;万历十八年(1590年),于台南建总宜楼、种桃亭、桃源亭、春风亭、伪山阁等景观建筑。经过数代修建,明代宜春台建筑景致繁荣空前,此时对于宜春台的诗词吟咏也是最多[4]。
清初宜春台一度失修,殿宇槛榭,圣像金碧剥落,亭阁石坊已无一留存。知府江为龙在修葺宜春台时奈邑处瘠僻,不宜在此游览之地大事破费,仅对宜春台主体建筑稍作修缮。
2 宜春台诗词统计及初步分析
为探究宜春台朝向与景观意象关系,通过相关诗词找寻词汇中的景观意象。利用计算机自然语言挖掘数据库中所蕴含的信息,辅助相关研究的进行。目前为止,关于传统园林的诗词研究通常局限于文学主观层面的分析,缺少量化的分析。现拟将当前宜春台能收集到的相关诗词,使用词频分析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词汇中找寻古代文人诗词中对于描写宜春台的景观意象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意象词汇特征深入研究宜春台的空间格局。
2.1 资料收集与词频统计
通过收集《正德版袁州府志》《康熙版宜春县志》《康熙版袁州府志》《乾隆版袁州府志》《同治版宜春县志》中与宜春台相关诗词。获得明清时期关于宜春台诗词108首,共计8390字。为了更加全面地筛选景观意象要点,使用词频分析法分析诗词中作者所描写的景观意象。图悦热词分析工具分析统计108首诗词,得出反映关键词权重的高频词汇统计表,通过该统计表筛选诗词中宜春台的景观意象(表1)。本研究不存在其他调研样本对比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景观意象频次有效性的判断值域,但可通过词频对于古代宜春台的景观意象进行初步罗列。
2.2 诗词景观意象词汇特征
根据语言分析的量化结果,讨论明清时期宜春台景观意象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未出现与“春台晓日”相关意象词汇:春台晓日为宜春八景之首,词频统计中未发现与“晓日”相关意象词汇;②存在大量感伤意象词汇:图表中的词汇存在大量表达感伤词汇,如“孤城”“徘徊”“缥缈”“落日”“悲风”“萧瑟”等。
3 分析景观意象特征与宜春台朝向关系
3.1 “春台晓日”与朝向关系
“春台晓日”为袁州八景之首(图2-a),通过对于词汇意象及诗词研读,发现明清时期与春台晓日相关诗词仅4首,最初为江为龙所作(同治版宜春县志):
万家环绕耸林峦,晓日瞳陇乍上竿。
爽气来从千嶂外,晴光直接五云端。
霞凝古树红犹湿,露浸新苔绿未干。
高处喜逢官舍近,朝朝葵向望长安。
江西八景起源于宋代,繁荣盛兴于明清时期,清嘉道年以后,“八景”逐渐走向衰落[5]。其原因是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不断增大,景观内容及构成要素随之改变,景观神韵消失,名不副实,且各地盲目比附,使八景流于形式,清中期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将八景视为修志“八忌”之一——“忌装点名”;气同样在《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康熙《登封县志》时进一步概括指出“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最为恶性。”而江为龙初到宜春台时,“见夫殿宇槛榭,欹侧倾斜”。此时的宜春台建筑破败,江为龙重修宜春台仅“俾神像殿宇稍新其面目”;宜春台坐南朝北,南部建筑对日出产生视线遮挡,“春台晓日”令人质疑是地方盲目比附而捏造、夸大日出的景观。 除江为龙外,对于春台晓日诗词描写还有“势并袁山光早待,气吞秀水暖先回”;“千家爨(cuan)火烟刚起,万里扶桑日捧来”等。可见“春台晓日”不仅为单纯的日出环境,还包括古代袁州城中人文与山水意象。而其中“千家爨火”与江为龙描写的“万家环绕”均为“春台晓日”中的人文环境,图2-b为宜春台所在城市位置,位于袁州城东南部,为当时城中唯一制高点,北部人文环境尽收眼底,诗词中描写的人文景观(举例)也均位于宜春台北部。
从宜春地区山水环境及日晷入手,采用美国En-ergy Plus建筑能耗模拟引擎数据,依托Rhinoceros 5.0环境下运行Grasshopper ladybug组件进行宜春地区日晷模拟,计算出日出在宜春台东北部时间约每年4月2日~9月17日。使用Grasshopper对4~9月(时间早晨5:00~8:00)日出太阳位置与宜春现状山水环境进行分析。如图3得出,宜春台与日出太阳位置连线均相交于袁水(古称秀江)之上。综上推测,宜春八景之首“春台晓日”具有时间性,且该景致是由于宜春台朝向面北与周边山水环境所导致。由于宜春地区地形东北低、西南高,宜春台处于相对秀江河谷平原中小山之上,成为古代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并结合城中人文环境,形成袁州八景之首——“春台晓日”。随城市建设,“春台晓日”的景观环境不复存在,现状宜春台台顶日出与东部山体天际线对比(如图4)。
3.2 风环境与“悲”的联系
表1中的词汇存在大量表达感伤意象词汇,如“孤城”“徘徊”“缥缈”“落日”“悲风”“萧瑟”等。中国社会的封建性以及古代文人一向追求“入世”与“独立”的基本品格,决定了“不遇”是古代文人的必然命运[6]。正如白居易在《序洛诗》中所云“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概括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士不遇”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宜春台诗词的感伤色彩又与古人“登临生悲”的传统抒情模式相契合,故而诗词与宜春台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通点与相似性,从而使得诗词创作越發有得于宜春台登临之助。
根据表1发现,存在多处关于风的描写如“清风”“悲风”“西风”等,从宜春台风环境人手,找寻与“悲”的相关联系。通过Ecotect分析宜春地区风环境,宜春地区春、秋、冬季盛行西风,“西”应对于“秋”,自然界秋季凛冽,霜杀万物,秋色惨淡,秋意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大势已去之象不可扭转。西方属阴性,太阳辐射光线的减弱就像一日中太阳的西沉,象征着生命的阴盛阳衰,预示死亡的来临,古代对死的畏惧,敬风西方,并把西方吹来的风当成是“凶杀之神”也就理所当然了。至于宜春地区夏季盛行南风,南方象征着生命最活跃的青春阶段,据《礼记》记载“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向)。”南方代表强盛,使之具有了光明的、生命的正面价值。然而宜春台坐南朝北的格局,对台顶南风的遮挡,使其失去了这一正面价值。综上所述,通过对于风环境分析,宜春台面北的空间格局导致台顶西风盛行,加剧了古人“登临生悲”的传统抒情,与古人“士不遇”的感伤色彩相契合。
4 总结
4.1 宜春台朝向与古诗词景观意象关系总结思考
宜春台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园林起源相吻合,从最初王室权利象征,到南宋仰山行祠转变为祭祀仰山神;明清时期逐步转变为宜春地区文人墨客的登临游憩之所,形成了宜春地区传统园林发展的雏形。
宜春台朝向面北的空间格局来源于宋代仰山行祠的建立,与宜春地区风向、日晷及山水人文环境环境形成了“春台晓日”;风环境与朝向所形成的环境加剧了古人“登临而悲”的情感抒发。
4.2 研究中不足之处
通过词频分析明清时期宜春台诗词,探索宜春台朝向与诗词中景观意象的关联性。总结研究中出现问题与不足:①数据库获取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现存的县志、府志中诗词方法,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样本的特殊性,但仍存在片面的因素,例如县志、府志中收录的诗词均为出自当地文人;收集的多为明末清初,导致样本分布不均影响结果。②在使用Ecotect分析中存在的问题,Ecotect对于宜春地区风环境分析所用数据为当代《中国建筑热环境专用气象数据集》,与古代宜春地区风环境有所偏差。(收稿:2019-09-24)
参考文献:
[1]周莞.宜春袁州区古代园林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
[2]丁绍刚.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J].中国园林,2011,27(01):42-45.
[3]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王亚联,罗名鑫,袁赣湘.袁州历代“咏韩诗”[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05):119-123.
[5]丁欢.宋代以来江西“八景”与生态环境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程磊.悲剧意识与宋代士人的山水宦游[J].云南社会科学,2017(04):178-184+188.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18-S204)。
作者简介:章政(199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