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麦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粟缢管蚜等,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出现了防治效果变差的现象。小麦蚜虫以成蚜和若蚜刺吸小麥叶片,使小麦出现黄枯、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秕瘦而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完善和改良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可有效提高对蚜虫的调查测报效率,并便于指导农民及时进行麦田蚜害防治。对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及生产一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成功、有效地治理小麦蚜害的重要措施和成熟经验,对科学除治蚜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粟缢管蚜;综合防治;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08
收稿日期:2019-12-14
作者简介:史磊(1978-),女,农艺师。研究方向:经济作物、蔬菜等方面技术工作。通讯作者吴有志,男,农艺师。研究方向:综合技术指导和服务等。
前言
对小麦蚜虫的研究,包括害虫天敌对小麦蚜虫的控制作用[1,3,4],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药效试验[5,6,7]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8,9,10] ,小麦蚜虫田间调查及监测技术[2]。本文主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蚜虫测报、调查方法的从简完善和改良,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小麦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Macrosi phnm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 phis gramininm Rondani),粟缢管蚜(或禾缢管蚜)[R.padi(Linne)或[R.prunifliae(Fiach)]。麦蚜是麦类作物上发生的最主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造成小麦产量损失5%~12%,严重年份造成小麦损失可达15%~20%。
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指标,生产实践中一般以百株(穗)蚜量来确定,而逐穗查蚜计数的技术方法,较为费时,不仅延迟农技人员测报虫情时间,且不便为农民防治虫害时所掌握和使用,这就需要改良和完善为既简便易行、便于操作,又准确度较高、便于生产应用的调查计数方法,笔者通过借鉴有关专家研究的成果,结合当地群众防治麦蚜实践,提出了初查分级估算法。将麦田进行不同生长类型的麦田分为3类:长势好高产型为1类,长势较好丰产型为2类,长势一般及以下为3类。对小麦蚜虫在小麦上的发生量进行目测评估分级,一般分为4级:Ⅰ级,平均每株(穗)有蚜虫1~10头;Ⅱ级,平均每株(穗)有蚜虫11~30头;Ⅲ级,平均每株(穗)有蚜虫31~60头;Ⅳ级,平均每株(穗)有蚜虫60头以上。
[BT(1+1]1 初查分级估算法与逐株(穗)查蚜计数法之间的关系及田间的防治应用[BT)]
初查分级估算法是先选择1、2、3类麦田各1块,在小麦拔节孕穗、抽穗期分2次,分别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穗),每块田每次调查100株(穗),2次共调查600株(穗),详细调查蚜虫发生在小麦株体上的部位和分布数量,并逐株(穗)记录汇总,计算百株蚜虫发生量,分别算出1、2、3类麦田平均单株蚜虫发生量,并分析蚜虫在麦株上的发生特点,为分级估算调查法,形成蚜虫发生初步认识和估算依据;对需要调查蚜虫发生量的麦田,进行麦田分类,并目测单株小麦蚜虫发生量,每块麦田目测小麦5个点,20×5=100株(穗),分别记录Ⅰ、Ⅱ、Ⅲ、Ⅳ级蚜虫发生的小麦株(穗)数,再计算百株(穗)小麦蚜虫平均发生级数,以此作为虫情测报和小麦蚜虫防治的依据。
[BT(2+1]1.1 初查分级估算法与逐株(穗)查蚜计数法之间的关系[BT)]
笔者在2013—2016年对冀南地区小麦田主要栽培品种,邯6172、邯4564、邯5316、邯麦13、邯麦14及石麦15、河农6049等小麦田,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2种调查方法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分别在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每个田块2种方法各取了5个点,100株,共调查17块地,将初查分析估算法与逐株(穗)调查计数法,对各估算分级数据和实测发生量分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由数据计算得出:
Rx1y1=0.628099
经查相关系数表,r值显著性检验可知:
P0.05=0.460
P0.01=0.598
经计算得r值等于0.628099>0.5980,达到相关极显著标准,由此得出结论:2种对小麦蚜虫的调查方法,其结果在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不同乡村的麦田均表现为完全一致,并不因麦田类型、小麦品种、不同乡村等情况,而表现2种调查方法不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完全符合实际发生情况。对小麦蚜虫在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发生数量的科学估算,可作为虫情测报和指导蚜虫防治的重要依据,与实测实查调查方法结合,可大大提高对虫情调查的工作效率;并可及时有效地运用到指导农民对小麦蚜虫防治工作的实践中。
1.2 2015—2016年田间应用
通过对馆陶县徐村乡、馆陶镇、柴堡镇、寿山寺乡及邯郸县代召乡、南堡乡6个乡镇、30多个村,7460hm2多的麦田指导麦蚜防治实践,麦蚜发生程度估算准确率达到100%,以此方法,指导麦田蚜虫防治效果达98%以上。
2 防治指标及综合防治
2.1 防治指标
通过实验观察及田间综合防治实践,既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又能降低防治成本,减少防治投资。在冀南地区麦蚜的防治指标,应掌握在小麦抽穗期,百株蚜量达800~1000头时,或是麦蚜与麦田天敌单位比超过500∶1(即麦蚜在百株蚜量500头以上,天敌单位在1头以下)时,应进行及时防治。
2.2 综合防治
2.2.1 生物防治 及时做好田间麦蚜虫情和天敌发生消长情况的调查,当气候没有较大浮动,麦蚜在田间适量发生,利于多种天敌田间自然消长,且天敌数量不断增长,能够维持田间益害平衡时,就要适当推迟化学防治时间,充分发挥麦田及临近作物上蜘蛛、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多种蚜虫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或选用无毒、低毒的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单位/mL)、苦参碱,或50%辟蚜雾(抗蚜威)等喷雾防治,既可起到灭蚜作用,又可有效保护天敌,进而做到持效生物防治蚜害。
2.2.2 化学防治
蚜害早期,在5月10日前,小麦抽穗后,蚜虫密度尚未达到防治指标,且虫量持续较快上升,下部叶片上蚜虫已广泛分布时,应及时喷施吡虫啉等新烟碱类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如噻虫嗪、呲蚜酮、噻虫胺、烯啶虫胺等;蚜虫盛期,喷施允许用的易光解低残留的辛硫磷类药剂,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菌酯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或用20%百蚜净、2%蚜必杀、20%菊马乳油、40%保得丰等,根据说明书要求浓度,交替喷雾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蚜害发生严重时,也可用吡虫啉混合喷施;在小麦孕穗及抽穗期可再加入适量磷酸二氢钾等微量元素,混合喷施,促进增加粒重和籽粒饱满,以提质增产。
2.2.3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生,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水,适期增施磷肥、钾肥,提倡冬麦适当晚播,有效减轻蚜害。生态调控多系品种及品种混合搭间种植,可增加麦田生物多样性,以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起到有效控制蚜害的作用。实行机械深耕深翻,推广配方施肥,加强田间除草及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越冬蚜量,控制蚜虫发生基数,推迟蚜害发生盛期,以减轻小麦蚜虫为害损失。
3 结语
改良和完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可有效提高对蚜虫调查测报效率,并便于指导农民及时进行麦田蚜害防治。对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及生产一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成功、有效地治理小麦蚜害的重要措施和成熟经验,为科学防治蚜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颜金龙,史磊,陈全兴. 冀南平原季风气候区植被演替与害虫及天敌消长动态初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5,36(4):63-68.
[2] 周海波,程登发,陈巨莲,等. 小麦蚜虫田间调查及监测技术[J].应用昆虫学报,2014,51(3):853-858.
[3] 陈金安. 自然天敌控制小麦蚜虫的效果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2(02):41-42.
[4] 孙志鸿,吴运新,杨永雄. 天敌对小麦蚜虫控制作用的调查[J].环境昆虫学报,1982(01):11-12.
[5] 汪善洋. 0.1%吡虫啉颗粒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肥效试验初报[J] 农业与技术,2016,36(6):21-22.
[6] 刘芹,仇保华,刘宗泉,等. 15%噻虫嗪高氯氟防治小麦蚜虫药效试验初报[J].农业与技术,2018(01):12-13.
[7] 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吡虫啉拌种量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0):17.
[8] 蔣山.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86-187.
[9] 孙斌,王素平,张志刚,等.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6(36):50-51.
[10] 张成双,何从召,钟兴友.禾谷缢管蚜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6(5):14-16.
(责任编辑 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5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