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实现非生源地就业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迈进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加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生源地的就业率日益下滑。不难看出,农村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市现代化又急需人才贡献力量,引导音乐学毕业生在非生源地就业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目标,然后分析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非生源地就业的可行性,最后探讨促进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毕业生非生源地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非生源地;就业
作为一种备受人们欢迎的艺术门类,音乐教育始终是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活跃于艺术领域。现阶段,艺术全球化不断扩张,我国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中,国家鼓励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既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要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然而,当前许多地方院校音乐学专業的毕业生一致认为回归地方本地就业是正确的选择,很少有人远离家乡而奔赴城市工作,即使有人去城市工作,也只是过渡一下,过不了多久又回归故里。当然,这种情况会造成农村就业难、城市缺乏人才的局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非生源地就业。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实现非生源地就业分析及对策,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引进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1]
1 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目标
任何教育的存在,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就业需求,充分满足现代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也在转型,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和文艺工作者。在转型目标上,主要包括办学与地方经济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规格与岗位要求对接。同时,还强调音乐教学突出实践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科学就业。在新时期,只有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企业运营特点,促进学生的就业,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2]
2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非生源地就业的可行性
2.1 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对于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在乡村当教师一直是父母的期盼,也是个人儿时的梦想,但是其自身能力却难以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相比,特别是在基础知识方面相差悬殊,以至于地方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音乐学专业方面,当前地方性中小学用人单位也以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为录用标准,以至于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备受排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这些毕业生不能坐以待毙,而要寻找出路,既然乡村地区不利于生存,完全可以走向城市。这不但解决了个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师范类音乐教育的迅速转型,即非生源地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3]
2.2 教育政策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师范类毕业生享有地方分配就业原则,只要是师范类学生,毕业后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一切都显得十分顺利,毫无后顾之忧。然而,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相关政策规定,只有通过教师资格考试,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才可以成为教师,这对地方师范类毕业生带来了巨大挑战,音乐学专业也是如此。所以,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不断适应“重技重能”教育教学转型之路。[4]种种迹象表明,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毕业生的原有就业优势已经成为历史,面对他们的将是更为严峻的就业考验,选择非生源地就业已成定局。
2.3 城市发展大势的需要
目前,城市化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集团企业数量猛增,学校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大多数村民都涌入城市发展,谋得生存,留在乡村的人数逐渐减少,直接造成了乡村师范师生就业市场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不可能全部都有条件留在生源地,必须一分为二,有的毕业生能够幸运留在生源地工作,而大部分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却要另寻他路,非生源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否则会陷入生存困境。此外,大量毕业生回生源地,会因人才近亲繁殖因素,不利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这也是鼓励毕业生前往非生源地就业的原因之一。
3 促进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毕业生非生源地就业的对策
3.1 强化“双师型”师资力量
从目前来看,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和学科建设也在持续推进,这一切对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应用型专业队伍也备受市场关注,地方师范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定要务实求新,改革办学理念,争取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大体上讲,地方师范院校在实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非生源地就业的同时,既要引进人才,也要强调人才走出去,即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5]为了保证学校能够拥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双师型”音乐教师,地方师范院校可以派有潜力的教师出国深造,将其打造成国际化水平的音乐人才,从而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进退自如。
3.2 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
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的生源越来越多,基本上所有乡村学生都能上大学,特别是选择师范类的学生数量只增不减。而地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单位有限,不可能一拥而上,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引导一部分学生奔赴非生源地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强化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新指导工作,为城市化就业创造条件。虽然广大师生都认识创业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达到成功创业的路却是异常艰难,需要学校采用合理的措施,通过落实学分制、弹性学制等途径,消除创业和毕业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学生在非生源地成功创业。[6] 3.3 优化政府的就业政策导向
从传统观念来看,地方师范类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只能进入学校当音乐教师,而在教育多元化趋势下,这种想法似乎不合时宜。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帮助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在非生源地就业,很有必要优化政府的就业政策导向。一方面,政府要转变就业政策思路,强调就业政策导向的市场化,尽可能为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保证音乐学专业在非生源地迅速就业,还需要简化就业辦事程序,强化网络平台建设,以此大力宣传城市化方面音乐学就业资源。并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档案传递手续,让人才流动更加畅通,不断提升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率。
4 结语
科学技术越发达,社会经济越繁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高,就业形势也就越严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攻关期,各地区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但这一切只是暂时的,只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企业把控好发展方向,合理录用人才,必将迅速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校应当注重地方院校毕业生的非生源地就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发展的眼光择业,不能局限于乡村地区的工作,因为祖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更需要人才。作为青年一代,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应当挺身而出,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政府不但要积极鼓励地方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考虑务实,优先进入农村就业,而且要防范再就业压力,促成毕业生争取城市工作,实现非生源地就业,帮助他们落户城市,从农户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参考文献:
[1] 李丹凤.高师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 钟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3] 张昱婷.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7):75-77.
[4] 傅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音乐理论课程的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 李妍.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5(22):211-212.
[6] 彭雪萍.专业预警:贵州高师音乐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45-246.
作者简介:尚艳(1978—),女,山西长治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