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类活动写作指导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爽
【摘要】本文完成了一节研学活动类作文指导课的设计。创新性地将研学活动和课堂写作教学相结合,通过研学活动现场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精细化地设计课堂教学的逐步引导流程,从如何确定训练重点,深化作文立意,提升表达能力几个角度切入,给学生提供了对于其读写能力“知识点”学习成果的一次的难得的实战训练机会,是对语文学科后研学教学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
【关键词】研学活动;写作指导;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106-02
【本文著录格式】丁爽.研学类活动写作指导初探[J].课外语文,2020,19(07):106-107.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指出:“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改进意见》也指出:“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由此可见,语文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此背景下,我依托学校组织的“印象·天坛”研学活动,进行了一节研学活动类作文指导课,有效地将研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体现了《改进意见》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符合当下大语文观、学科整合的教育趋势,是对语文学科的后研学教学进行的一次尝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本次“印象·天坛”研学活动作文以《最美》为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此次活动的真情实感。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升入初中仅三个月的初一新生。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掌握记叙文六要素。经过初中阶段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完整叙述一件事的能力,而且了解了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但在挖掘深刻立意、围绕中心选材上还存在不足。
因此,我通过对“传统文化”这一中心立意的选取和深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以上不足。
一、突出传统文化,确定训练重点
作文教学有选材立意、结构详略、语言表达等许多训练点。最初,为了作文指导的完整性,我确定了以下几个训练点:
1.事件叙述完整、详略得当的能力;
2.场景、人物的描写能力;
3.深化立意,体现文化内涵的能力。
由于要求繁多且细致,导致学生作文初稿选材多样,立意参差不齐。这使我意识到,一堂作文指导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点。对于结构详略、人物景物描写的能力训练,可以在任何一次记叙文指导课上进行。但“天坛”研学活动有其特殊性,从语文学科角度看,天坛的特殊性就是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也指出:“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我将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定为:深化立意,体现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挖掘传统文化,深化作文立意
作文立意的高低反映出作者认知层次的深浅,为了深化学生作文的立意,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由学生习作出发,明确写作内容
选材没有高低之分,但立意有深浅之别。我将学生作文的选材和立意归类,让学生来进行比较,哪个更符合这次的题目要求:
学生众说纷纭,观点、理由各不相同。我又设置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1、你写的这些事,如果不是在天坛,在其他地方有没有可能发生?
答案是肯定的,团队之间互助友爱、克服困难的事件,在任何一次集体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这就使“天坛”这一特定地点失去了价值。
2、你对天坛的感受,除了研学活动中产生,其他时间、和其他人来天坛,有没有可能产生类似的感受?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天坛的美景、文化几百年来一直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在任何时间、与任何人同去,都会被它的气息所感染,这就使“研学”这一特定活动失去了价值。
因此,这次作文,就是要体现“天坛”和“研学”这两个关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确了:研学活动类写作,就要写出特定地点中的特定事件。
(二)由活动目的、地点价值出发,明确中心任务
那么,如何突出地点和事件的“特定”性?就从要学生活动的目的和地点的价值出发。
1.特定的事件——研学
要突出事件的“特定”,就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天坛”研学活动的目的。此次活动涉及多个学科:物理的建筑力学和声学原理;化学的颜料、汉白玉的侵蚀问题;数学的数字文化;历史的年代、背景知识;语文的写作、传统文化等众多层面。无论是查找资料还是现场研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探索天坛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奥秘。
2.特定的地点——天坛
地点的特定性表现在地点的用途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天坛的作用是什么?天坛在今天的价值又是什么?结合学生的理解,可以总结为: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场所,古人为了祈求上苍给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安定,因此建造天坛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天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层面。这也是学生在研学中所探索的,它的布局、结构、色彩等都体现着与“天文化”相关的元素,祈年殿为什么用蓝色做顶?柱子的数量又代表什么?台阶为什么要建九级?……其实这些都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建筑中运用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很多科学原理,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体现了对古人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3.明确活动的中心任务
当文化层面挖掘出来以后,就要联系学生自身承担的责任了。我们今天有没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当然,这种追求在今天叫作营造和谐社会,所以这种和谐是世代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明确此次活动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探索这种建筑艺术的奥秘,要体验中华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文化,除了探索和感受,最关键的是我们还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研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明确了,作文的立意自然就确定了:最美的是文化,我们到天坛就是要感受、体验和传承这种文化的。请学生结合立意补全题目,定为“传承《最美》文化”。
(三)围绕作文立意,选择相关材料
当立意确立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材料选择了。让学生回顾本次研学活动涉及的事件:
导游介绍、参观感受、研究探秘、拍摄记录、老师坚守岗位、古柏林游戏、采访外国友人、小队合作分工、队友互助互爱……
活动很多,从中选择与作文立意相关的事件,经过之前的引导,学生在选材时思路就非常明晰了。作文就是要突出与立意相关的事件,摒弃与立意无关的事件。
三、事、景、情统一,提升表达能力
《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初中语文》中指出:“将‘情’与‘理’的结合作为提升学生作文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此时选择了事件,也体会了天坛所蕴含的文化,可是在作文中,如何将景物描写、事件叙述与文化感受巧妙地结合呢?这也是初一学生面临的问题——语言表达不丰富。
如何提升表达能力?这需要训练写作手法。当向学生提问写作手法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我考虑到直接教授方法又太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和运用。但我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许多闪光点,很多学生在叙述表达时已经运用了一些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看来学生已经在作文中不经意地运用了手法,只是自己还没注意到。因此,我将学生作文中经典的句子提取出来,在课上让大家评价借鉴:
修辞(比喻、拟人):祈年殿俯瞰着脚下的人们,仿佛在诉说……
感官(触觉、视觉):我的手轻轻抚摸着汉白玉栏杆,一股……涌上心头。
虚写(想象):站在三音石上,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
小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让我沉浸其中,转眼间,我已穿越到明代,这时的天坛还是崭新的……
第二人称:祈年殿啊,你……
对比:外国友人……,而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却……
反思:回音壁上道道深深的划痕,如同潮水般噬咬着我的内心……
直接抒情:哦,我明白了……;美到极致,无法言说……
这些源自于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成功地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合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学生看后,都拍手叫好,同时也恍然大悟,原来运用一些写作手法,语言表达就得到提升了。给学生展示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缩小了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所以说,学生的经验是在情境培养中获得的。
四、小结
学生能力是在教师引领下逐步提高的,教师的站位高,才能培养学生有较高的站位。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落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层面。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對学生的文化感受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提升,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认识。写作手法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将对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为完成《最美——天坛研学活动记》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只是对研学活动写作指导的初步探索,还应在今后的教学与活动中继续思考、改正、完善,让语文教学在研学活动中更加丰富、有效。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Z].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初中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张明辉.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J].作文教学与研究,2013(92).
[5]周一民.情境化:优化语文学科活动的有效模式[J].河北教研,199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