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策略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时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被广泛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水平,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助力。基于此,结合工作实践,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优势,总结具体的发展途径,为稻渔综合种养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水稻种植;鱼类养殖;综合种养;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68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助力。在此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水平,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要完善相关制度与技术,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概述
  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内涵
  综合种养是一种趋于现代化的思路,其主要特征在于将农业与养殖业完美结合,从维护生态、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将水稻与水产养殖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各类养殖品种的需求和特点,形成协同作用、有效互动的效果。具体来说,在水稻种植区域内养殖鱼虾等水产品,可以满足水产物种的生长环境及营养供给,并减少对水稻生长的维护工作,达到多方获益的效果。这种新型养殖思路可以有效节约养殖资源,实现在有限的区域和投入范围内创造多倍效益,并在养殖领域开创了一种新形式,为促进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1]。
  1.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应用现状与优势
  对于这种新模式的实施,不同地区均有其特色。本着基本原则,各地养殖人员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在种植水稻区域合理开发不同的水产养殖,并根据需要进行田间管理和改造,使之符合各类养殖物种的和谐生长。对于不同养殖种类,种植人员也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衡量,将能够实现相互协同生长的物种安排在同一养殖区域,并以水稻种植为依托,有效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費,在单方面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多方面的产出,创造多倍的经济价值。目前,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以往对数量层面的需求逐步提升到质量层面,因此为了所养殖的产品能够适应当前的消费环境,养殖人员需要更为积极地从养殖阶段寻求创新和提升途径。在这种环境下,综合养殖方式便随之产生。该类方式将农业、生态和与之相关联的经济产出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从养殖角度讲,稻渔综合养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单片养殖区域的产量和效益,不仅能够稳定水稻等支柱型产业的发展,还能同时丰富渔业的养殖,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此外,综合养殖可以同时带动多个养殖领域的共同发展,对地方不同产业都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地区各产业综合发展。此外,综合养殖技术的实施可以减轻养殖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养殖人员对化学肥料及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降低,对其所处的生态条件也起到了有力的维护作用。
  综合养殖模式包含田间规划、农业及水产养殖、施肥、加工、质控等多个环节,其中以田间规划布局为主,重点对种植区域进行科学筛选,并按照种植要求进行科学规划,以求达到养殖条件和要求。对田间的规划和管理主要需同时满足农业及渔业两种产业的养殖条件,以水稻种植为主,选择优质的稻谷种子,并使用生态肥料进行追肥,以维护粮食产量的稳定。此外,还需综合运用多种措施调节和改善田间养殖环境,从生态角度维护渔业产品的生长环境。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以综合农、渔产业共同实施除害工作,确保农、渔业产品的健康安全。
  新型的养殖方式虽然整合多类产品进行同时养殖,但还是以农业水稻为养殖基础和根本,同时加强对有机稻种的培育力度,从提升水稻的质量层面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也激励更多的养殖者投入水稻种植产业中,获取更大的收益。此外,创新型养殖技术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尽量优化养殖环境,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大力发展有机种植产业。随着水稻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现代化养殖技术便可以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整体向现代化水准迈进。
  2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途径
  2.1 加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产业化和技术创新
  综合养殖技术以生产质量为先,通过农、渔产业的有机结合养殖,促进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得以广泛推广,同时重点对各类养殖组合方式的开展和实施进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和提升养殖效果,并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养殖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区域的养殖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综合养殖技术从多角度同时发展各类农渔产品,但还要以农业为主,大力研究和开展以水稻为中心的农业种植工作,从水稻种子的选择、种植、田间生长环境的管理与优化、肥料使用及除害等方面做到深入研究与创新。主要技术实施原则为,在保证不减少水稻种植范围和不影响水稻总体产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养殖条件进行渔业养殖的发展,从而提高资源条件的有效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不破坏水稻的质量和产出[2]。
  2.2 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示范的推广
  2.2.1 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
  较高水平的种植技术应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实践和应用。对此,相关管理机构及养殖人员应积极尝试开展养殖示范工作,将技术应用的养殖区域建设成为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示范区,并发挥优势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养殖先进经验,交流养殖体会,将技术的应用技巧延伸至周边各个区域,促进多地区的应用实践,将综合养殖技术和概念提升到产业发展的新高度,促进地区大规模开展农渔综合养殖,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2.2.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相关主导部门及技术人员应加大技术普及和传播的力度,协同农、渔、养殖设备、产品加工等多领域的技术研究人员,形成多领域的技术支持小组,渗透到农、渔综合养殖一线,根据养殖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支持。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研究范围内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为一线养殖者提供全面的科学帮助,以科学的力量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此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实用的技术总结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培训材料,供养殖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学习,以便提高技术在养殖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2.2.3 建立示范的标准体系
  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养殖范围后,相关机构便需制定出与实际养殖工作相适应的标准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地域制定科学的标准,在标准中明确列出对于养殖目标、原则、经营等方面的标准指标,同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逐步将综合养殖技术实施工作形成更为规范、标准的制度体系,从而使稻渔养殖模式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规范开展。
  2.2.4 加强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若想达到优质的水稻种植效果,使综合养殖技术得到最深入的应用,技术人员便需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参数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水稻种子的选取、具体种植过程的计划与实施、水产养殖种类及田间区域管理等多个方面,都需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参数指标,便于具体养殖活动参考。着力从综合养殖的生产效果和产出能力给出可行性的养殖建议,并深入调研分析综合养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等,为未来更深入且广泛实施综合养殖技术提供技术保障[3]。
  2.3 完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
  2.3.1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综合养殖从技术角度开启了新型的养殖模式,因此在广泛运用于实践后,便需加强对其进行集约化管理。这类养殖模式被定义为社会层面整体的发展方向,因此相关管理机构更应大力发展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养殖基地等开展新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将其发展为产业链经营,建成集合培育、销售等环节全产业链化的经营链条。
  2.3.2 集成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
  技术人员需根据综合养殖实践反馈加强技术指导与新型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注重技术使用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养殖人员收益于此类技术,切实提高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收益。在綜合养殖的各个环节,也需深入使用该类技术,从全过程与各环节加强技术渗透,从而实现技术层面的应用提升。
  2.3.3 大力打造生态健康品牌
  在新型养殖模式和技术的支持下,养殖产品越来越趋向于质量的提升,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渔业产品,都追求更为健康的生产理念,全力满足销售终端对食品安全的健康需求。对此养殖人员及市场规划相关人应注重建立生态主题的产品宣传模式,以健康生态为生产理念,打造全产业生态经营的理念,产出优质的农渔业产品。
  2.4 优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环境
  政府方面应高度重视综合养殖技术的传播与实施工作,将其作为提高稳定发挥农业基础、促进渔业生产增收的主要途径,并将此类养殖模式的推广列入重点倡导工作项目中。在政策的制定与运用过程中,也要适当考虑对该类种植人员的适当倾斜,促进养殖各环节人员都能将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养殖产业中。大力发挥媒体宣传作用,联合多个政府机构共同推进稻渔综合养殖模式,形成更为积极有效的养殖氛围。
  3 结语
  在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区域性实际,有效地引入更加高效的技术手段,加强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稻渔综合种养水平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相关技术人员,更应不断深入工作实践,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方法,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首春,郭贵良.吉林榆树市稻田养殖河蟹技术总结[J].渔业致富指南,2019(13):19-21.
  [2] 江航.探究北方稻田养殖河蟹技术[J].南方农业,2019,13(17):142-143.
  [3] 王健.北方寒地稻田养殖台湾泥鳅技术[J].黑龙江水产,2017(1):20-21.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9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