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立场”视域下新教材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6年9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七年级《思想品德》,统一改名为《道德与法治》。2019年9月,小学和初中的所有年级均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遵循“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在以往的教材上有所发展:课程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和国际视野。原先统一模式的教材摇身一变,成为完全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独树一帜的,并且与众不同的“学材”。如何实践《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呢?笔者以儿童立场为审视角度,从“勾连生活”“情境体验”及“学练结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操作策略,旨在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提升儿童的品德修为,从根本上将“德育”内化为儿童的日常行为。
  联系生活,引發情感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提出,“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课程标准也指出:“应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时,笔者问学生怎么过中秋节的。他们都有过中秋的经历,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要吃月饼,还像个小专家似的介绍了月饼的不同种类;有的说晚上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聊天,一起赏月、拍照;还有的说自己最喜欢过中秋节了,因为吃好晚饭,奶奶会搬张小桌子到院子里,放上月饼、柿子,插上蜡烛供月老……生活体验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他们的脸上笑眯眯的,仿佛沉浸在和家人过节的快乐回忆中。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和学生一样幸运,能在中秋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过节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父母身边,没有远离家人、背井离乡的生活体验,对古人的这种情感难以理解。笔者组织学生收看中秋节赶火车回家和海外留学生祝福的视频,配乐欣赏司机、医护人员及边疆战士的工作图片,引导学生明白——有些人为了让大家过一个团圆祥和的中秋之夜,他们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看着这些信息材料,学生们的表情慢慢变得严肃起来,他们被那种远离亲人、祈盼团圆的情感所深深感动。新教材从以往的封闭式设计到现在的开放式设计,由此实现了教材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和谐对接。
  情境体验,促进发展
  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在备课时,基于儿童立场,做好学情分析,整合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采用活动化教学,引导学生多参与,重实践,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后,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接地气”,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中,帮助学生树立学校生活的规则意识是教学重点。上课时,笔者巧妙地将学校音乐铃声当作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学校举行升旗仪式的情境。笔者先播放《出旗曲》,要求全体学生起立,人站直,头不摇,身不晃,眼睛看向国旗,保持肃静。观看升旗视频,大家立正,眼睛始终注视着国旗,少先队员敬队礼。最后,师生一起高唱国歌。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努力把课堂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使学生体验情感、了解社会,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情境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
  学练结合,内化成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统编教材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丰富的活动如果来源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内心,那么统编教材肯定会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如在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一课,笔者设计了现场叠衣服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叠衣服的方法,增强自理能力。笔者先拿出示范用的上衣和裤子,告诉学生叠衣服也是可以学习的一项家务劳动。接着,观看视频《我教你叠衣服》,总结小口诀:“叠衣服,我最棒。伸伸手,抱一抱,弯弯腰。”直观的视频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一位学生上台示范叠衣服时,其他同学都情不自禁地帮他念起了小口诀。结果呢,当然是衣服叠得平平整整,这位学生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回到座位上。最后,全班开展叠衣服活动。一年级学生通过念口诀,看他人,个个有模有样,不一会儿,衣服就叠好了。学一学,练一练,先想想,再动手,学生们发现叠衣服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儿,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技能,激发了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还明白了做家务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是爱父母的表现。这样一来,他们既获得了成就感,又收获了自信,更愿意做家务劳动。
  结束语
  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程。以德为先,根子正,站位准,有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关注儿童当下生活,实践中用好新教材,用道德浸润儿童的心灵,用法治呵护儿童的成长,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今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2]杨孔炽.论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意义[J].教育研究,1998(1).
  [3]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