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积累语言经验”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年前,笔者在进行语用教学研究时曾提出“习得言语经验”的观点。近日拜读吴忠豪教授的《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深以为然,且深受启发。关于“积累语言经验”,其实还有不少问题可作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积累语言经验就是积累语言吗?
  “语言积累”早已不是新话题,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素有重感悟、重积累的传统,许多教师对语言积累与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已形成共识,并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遗憾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未见实质性的提升。究其原因,恐怕与人们重语言材料积累、轻语言经验积累有关。
  长久以来,我们对语言积累的理解就是多记好词好句,多背语言素材,坚信量变一定引起质变,到头来却是学生只会机械套用,不会灵活化用,完完全全成了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式的“语言搬运工”。这恐怕不只是词汇量多少的问题,还有语言经验缺乏的深层次原因。不可否认,词句、语段是语言经验形成的重要物质材料,需要不断累积和丰盈,但是语言感觉的触动、表达意识的唤醒、文字表现力的灵敏感知,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语言经验。那么,学生需要积累哪些语言经验呢?
  第一,语境的经验。为什么选这个字不选那个字,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都是基于表达的需要。有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经作者巧手妙用,精妙无比,魅力无限。因此,学习在具体语境下的语言运用非常重。要,它将影响一个人的语言面貌,决定言语作品的品质。
  比如《白鹭》最后一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中的“韵”字,一般人写可能就是“含”“藏”,不会用“韵”。“韵”本是个名词,有意韵生动、韵味悠长之意,这里作为动词来用,与课文所描写的意境高度吻合:一方面是展现了白鹭精巧匀称、淡雅质朴的外在形象和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是形象说明了白鹭的美是天然的,是内在蕴含的,是浸润于骨子并自然散发出来的;再一方面是内含作者对白鹭的欣赏、钟爱、赞美之情。一个“韵”字,意蕴丰富,风流尽出,实在妙不可言,令人回味无穷。
  再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死”字。《为人民服务》第2自然段出现了7个“死”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按字典的意思,“死”的本义就是“失去生命”,是中性词,这段话中前3个“死”就是这样意思。但是,当它用在“为人民利益”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身上时,“死”的意义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前者的“死”是“牺牲”“就义”“献身”,带有褒义色彩;后者的“死”就是“毙命”“报销”“一命呜呼”等,含有贬义色彩。同样一个字,前后两个意思完全相反,内涵完全对立,构成了“同义对立”的语言特点,使得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得以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假如作者不用那么多“死”字,直接把“死”改为“失去生命”“牺牲”“报销”,表面上看用字文雅,但语言内涵淡了,韵味弱了,节奏感差了,演讲语的感染力也会减损不少。
  第二,语形的经验。语形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关乎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语言形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包含着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而且是丰富文章表达、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基本要素。掌握的语言形式越丰富,其语言表达质量就越高,语文水平也就越高。试想,连一句话都写不顺畅,语言表达形式单一机械的人,其语文能力能好到哪儿去?所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成了语言经验积累的必然要求。
  比如《走月亮》中的这一句:“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一幅静谧、柔美、温馨的月夜美景跃然纸上。如果改成“明亮、柔和的月光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村间大道和小路”,美感顿失。二者的差别在于语言形式,前面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个分句,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后面句子长短不等,结构相同或相似,且是平行的,在形式上体现一种工整划一的整齐美。
  再比如《鸟的天堂》中的一处描写,“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热闹欢腾而又多姿多彩的百鸟争鸣、群鸟纷飞的迷人画面。琢磨文字你会发现,短语与长句间杂,对仗与排比交错,读来抑扬顿挫,清脆利落,富有节奏,顿生欢快跳跃之感,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鸟乐人欢的生动画面,也传递出作者的喜爱、喜悦之情。如果把这句话改成长句子,节奏就显得慢了,没有了原句的跳跃感、灵动感和欢快感。语言形式的抑扬美让语言具有了“欢快跳跃”的表达功能。
  第三,语篇的经验。语篇是高于句子层次的一个语言单位,指的是一系列连续的话语和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凡是内容独立、语义连贯、结构完整、句与句之间的排列符合逻辑,皆可视为语篇,可以是一段话、一个句群,也可以是一篇文、一本书。语篇具有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的功能,强调文章的篇章结构、段落层次以及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篇章之间的衔接和逻辑思维的连贯等。显然,语篇经验的积累能突破语汇和表达规则的层面,从文章整体高度建构语言,这是極为重要的写作经验。所以,中高年级的语言经验积累,不可一味停留于词句和语段,需要重视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结构、行文运思,让学生从小受到篇章意识的熏陶。
  比如教学《落花生》,当然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懂得这篇文章是借助落花生这一事物,告诉人们做人就要做不事张扬、脚踏实地、奉献社会的人,表达了作者谦逊、无私的生活态度。但仅此就可以了吗?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五年级学生应该不难体会到,为什么作者选择落花生而不是别的事物来写?做人的道理只体现在“议花生”内容中,为什么还要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这些恰恰是学生不容易弄清楚,又是文章独具特色的写作特点,隐藏着材料选择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经验和秘密,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   二、积累语言经验要学语文知识吗?
  语文知识对语言表达的作用无须赘言,许多论者多有论述,但语文知识当讲不当讲,依然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小学生年龄小,大脑神经分工尚未完成,只能感性积累、自主感悟,不宜理性講解、抽象认识。这有道理,但并不绝对。“能力先于知识’’虽是汉语言学习的一大优势,可是语文知识之于语言能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没有语文知识的支撑,不要说富有创意的表达,即便写一句规范的、正确的话,都可能难以做到。语言表达与语文知识的你中有我、水乳交融的关系,意味着语文知识已成为语言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说它,它在;你不说它,它还在。因此,特意规避语文知识的语言经验积累,就像缺乏理解、机械记忆的语言积累一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关键在于,哪些语文知识要讲,何时讲,怎么讲,为的是知识概念的识记还是语言经验的建构。
  一些简单的、学生没有理解障碍的表达规则可以讲,有时适当点明可能比一味地感悟效果更佳。像低年级学生写话常常会出现主语重复的毛病。如:“妈妈可爱我了。她常常买好吃的给我吃,她天天陪我玩,她还带我去旅游。”这句话中的“她”只要第一个就可以了。这个最基本的写话规则,学生在课文中不止一次阅读过、抄记过,如一年级下册就有“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一分钟》),“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要下雨了》),“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和乌鸦》),“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下山》),等等。与其让学生在积累中自主感悟,不如教师在读悟中一语道明。学生先自由读读写错的句子,发现读起来不是很顺畅;再读课文中的话,感受顺溜又好听;接着比较课文写的与学生写的,发现二者的不同;删去学生句子中后两个“她”,再试读,感觉这回读起来不拗口了;最后教师趁热打铁,顺势告诉学生一个句子只要出现一个“他”(“她”或“它”)就可以了,用多了就啰唆重复,读起来就别扭。这样不脱离语境的体验式教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学生不难接受。
  一些学情允许又对积累语言经验有益的基本知识不妨学一学。比如《普罗米修斯》写了好几个神话人物,这与中国神话故事一般只有一个人物迥然不同。人物多,就有人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故事围绕着普罗米修斯“盗”火一事展开,宙斯重重惩罚他,火神赫淮斯托斯敬佩他并极力相劝,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挽弓搭救他。众神态度不同,人物形象各异,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人类“无火”与“有火”境况的不同,普罗米修斯“盗”火与一般意义上的偷盗的本质差异也是对比。对比手法的多次运用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就整篇故事的重点来说,“被锁在悬崖”和“啄食肝脏”两部分的描写笔触生动细致,尤其是段末神来之笔的补充强调,“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和“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更把普罗米修斯的无私奉献、坚强不屈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深受感动。对比写法的好处可结合故事的整体把握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内容进行;具体生动描写的学习可把原句分别改为“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风吹雨淋,但他没有屈服”和“宙斯又派了一只鹫鹰啄食他的肝脏。白天肝脏被吃光了,晚上又长了起来”,通过改句与原句的对比去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比讲好“盗”火部分,运用生动细致的语句讲述惩罚部分,如此,对比写法和细致描写的学习,就成了故事讲述的有力推手,推动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到了高年级,一些常见常用的表达方法可以随着语言学习作必要的渗透和熏陶。这是因为,一方面,五六年级学生的大脑神经分工逐步完成,语言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常用的语文知识,语言经验积累也比较丰富,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此时不教语文知识,一味依靠语言经验,只能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语言发展和品质提升,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养成。比如《威尼斯的小艇》第2自然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段话从样子、行动两个方面写小艇,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无疑增添了小艇的美感和神秘感,也展示了语言表达的精致与生动。教学这段话,如果不引导学生体悟比喻修辞手法在这段话中的运用,学生获得的只是威尼斯小艇样子很奇特、很灵活的印象,这显然不是语言教学的价值追求。反过来,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懂得它写的是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奇特;然后圈画出段落中表现特点的字词,如“二三十英尺”“有点儿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接着去除圈画出的词语,与原句比较,发现两句话的异同;最后,讨论交流比喻用法的好处,感受语文知识的表达价值,并熟读成诵。这样,知识教学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学生既理解了写作知识,又学到了语言表达,真切感受到语文知识之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习得了语言与知识互补共生的表达经验。
  三、积累语言经验与落实语文要素的关系如何调和?
  “语文要素”的提出使得统编教材单元训练重点变得清晰而明确。综观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有一些与语言积累有关,如“讲故事”“复述”“感受生动的语言”之类的,理所当然以语言学习、语言经验积累为教学重心。但是,更多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倘若以积累语言经验为重点,势必影响语文要素的落实,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积累语言经验与落实语文要素的关系如何调和?我们以为,语文要素是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语言积累是目,细化在重点语段学习中,纲举目张,语文要素达成的过程,也是语言经验习得的过程。下面以《白鹭》一课为例稍作分析。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入选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拟设计三大板块,融语文要素与语言学习于一体。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板块:初读,整体把握。
  这里的整体把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写了白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写?這样,学生就能知道作者之所以抓住白鹭的身形、色彩、活动等方面来说,是因为白鹭美丽,作者喜欢,从中渗透“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二是白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这种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主要借助白鹭带给读者的整体美感,指向对文章语言的整体感知,发现这篇文章意境美、语言美,这是积累语言经验的有意安排。
  第二板块:品读,体悟写法。
  重点品读段落一:“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指导要点:
  (1)读读这段话,白鹭的外形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色、形,写出白鹭的形象美)
  (2)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白鹭的颜色和形态的呢?(借助事物外形,采取静态描写的方法抒发感情)
  (3)比较下面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①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②白鹭有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的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两句都写出了白鹭的外形特点,但是①句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满了浓郁的散文色彩,②句只是纯粹的事物描摹,看不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典型的说明文写法)
  (4)白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果真如此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既能初步了解借助语言抒发感情的写法,又能感受语言表达之精妙、独到)
  (5)写法补充: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再次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得到强化)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7)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重点品读段落二:“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指导要点:
  (1)请用几个字给这画面加上名字。(闲立枝头,悠闲望哨……)
  (2)交流:白鹭真的是在望哨吗?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发现作者在主观猜测,传递内心情感)
  (3)这段话用词非常特别,找出一两个说说特别在哪里?(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用意思相反的词语表现白鹭的动态美,体会独特的语言表达)
  (4)想象:如果白鹭不是在望哨,那它在干什么呢?(在想象中品味画面悠闲、空阔辽远的美好意境)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很显然,这个板块也是要兼顾语文要素与语言学习,“品读”是途径、手段,“体悟写法”是目的,是核心,通过“品读”达到教学目标;“品读”是对语言的细细品味,意在积累语言经验,“体悟写法”是为达到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确保语文要素的教学落实。
  第三板块:美读,体会情感。
  一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美美地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文字所传递的感情;二是伴随优美的音乐,进行“美文美读”比赛,读出语言之美,读出情感之美;三是抄写自己喜欢的语段,试着背诵课文。就这样,在美美地读一读、静静地抄一抄、轻轻地背一背中,学生再次走进文字,触摸语言温度,丰富语言积累,既习得语言经验,又实现语文要素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2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