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秀苗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思维有序化、具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发散小学生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包含与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能将繁杂的语文知识构建成体系,便于学习和记忆。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捕捉到阅读的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自主进行独立阅读。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03-02
思维导图就是把阅读的内容,以简单概括的文字和醒目的图画呈现,着眼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有效思维的阅读思考的有效途径。这种辅助学生阅读的思维导图最初是由英国大脑发育专家托尼·巴赞创建的思考“地图化”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思维工具。把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把阅读内容更加生动地变形为信息“列表”,在延伸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理解,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作者选材立意到具体描写的理解。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學中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小学生课堂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策略,在教学中要依据一定的环节进行开展,以发挥思维导图的最大效应。所以只有语文教师善于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思路,在高度组织性的文字、图画中,能激发学生系统化理解和存储知识的兴趣,达到有效发散思维的效果,才能真正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另一方面,老师指导学生对阅读思维导图的制作,在学生在阅读质疑中完成自己的导图后,老师再给出正确的文本阅读导图,小学生结合老师的制作对比能改进并实现自身思想观念的自我完善。同时结合阅读要点给出检测习题,考查学生根据阅读中的发现完成习题测试,老师通过反馈信息指导学生如何结合阅读内容,抓住要点进行思维导图制作中的知识梳理,能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主阅读的思维方式。这种循序渐进的课堂阅读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①创设情景。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阅读内容,布置相关联的阅读材料,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教学;②自主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第一次构图时要让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主动阅读;③示范学习。教师要在学生及时评价,指导和示范,由此引发学生反思去查漏补缺地绘制思维导图;④巩固检测。要对小学生通过试题检测,测试阅读效果。总之教师要认真把握阅读教学思维导图的推进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水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绘制
小学阶段通过思维导图培养阅读能力 ,思维导图的绘制十分关键。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思维进行阅读的教学中,老师要首先要在黑板上或电子白板上进行手绘演示,学生利用一张空白的纸张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熟悉绘制的过程,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可以选定一篇学生喜欢的课文进行边讲边画。第一,选定文章的关键词,也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并且填写在适合字体大小的方框里,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彩色笔刺激视觉流动,提高对制作的兴趣。第二,找出段落中的重点词语作为分枝的小标题,而且段落中的每一个重点都可以从上一个中心的关键词方框处引出一个分枝,就像花盆里的花在成长分叉一样,而关键词就是枝头的花朵,在不断的分析中从左到右依次填写。第三,要注意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的线条笔一级分枝要细一些,不但看起来好看,关键是方便再次整理。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要从简单的制作学起,打通学生的制作思路之后,可以培养“联想关键图像”的制作方法,使思维导图制作的更精美。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是可以将整个思维轨迹高效传达的思想工具。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整个教学更加富有活力的同时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图,从而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
1.课前预习
思维导图能使小学生的预习变得更加视像化,从而便于教师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学习情况。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预习中,学生可以先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画出不同的思维导图,然后再根据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自主完善导图,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完善阅读文本的框架结构,还能累计阅读素材,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协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对思维导图的对阅读文本主,分枝的制作,学生在预习时结合文本的顺向思维,一次整理文本的描写线索,在每一段的核心词语拟定后,以箭头的方式,分枝出生字生词,在梳理知识框架,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基础上扫清了字词障碍,在学生写写画画的过程中,突出了阅读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整个课文的把握也将更加明确。这种自主预习的呈现方式,表现了学生各自的思维特点,在多样的思维导图的设计中为课堂阅读教学过程里学生相互交流奠定了讨论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根据阅读的需要,每次课前布置的预习方向还可以进行单一方向的要求,如:作出字词、思想感情或具体写作手法等的思维导图。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能准确领引学生的阅读思想,做出教学思想一致的有效指导。
3.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对于中段和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采用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好于对教材的直接讲读。而且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为有层次的作文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分析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作出简单的总—分—总思维导图,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的思维导图可以直接在白板多媒体上,运用希沃微课软件的“思维导图”功能,结合阅读要求,采用图文结合的制作方式,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学生结合自行制作的结构导图进行比对填充,完成分述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老师可以在授课模式的思维导图制作中,选取实拍桂林山水的图片或网络上比较优美的桂林山水水墨画,作为授课的插入图片,加强学生通过文字描写进行理解实际景物壮美的认知。提高学生如何把看到的美好事物转换成文字描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思维导图可以灵活地设计符合各个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思维导图的提示下,要求学生背诵的段落,学生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
四、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适合阅读的工具,学生能够学习应用是有效阅读的基础,老师设计好思维导图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关键。探究思维导图的应用,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增加活力,并在逐步完善的思维导图中有益于学生发掘自身潜力,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发散思维,展开有个性的语文阅读学习。所以在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探究思维导图的制作和作用,积极开发信息技术替代传统教学的板书设计,能为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增添新的活力,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 2013.
[2]彭珍萍.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以鲁迅作品为例[J].祖国, 2017(3):194.
[3]陈萍.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 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