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导图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思维导图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是人们把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依其内在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够反映普遍思维过程的工具,遵循人脑的思维规律,可以帮助人激发和整理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已经广泛运用于学生的阅读及习作教学。
  一、先学后导,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预习效果
  预习生字。孩子在预习自学生字时与思维导图的结合,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记忆,比如,以结构为分类标准,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等,通过分类,可以有效记忆生字的间架结构,对美观的书写有所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记忆难写笔画,有利于对生字的掌握。
  课文的预习。孩子在预习时能够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分类进行提取,比如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孩子提取了一组意向词语,然后又分别找到了意向的特点,特点之上又进行总结,最后归结在课文的中心句。这样层级分明的信息,显示出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水平,而带着这些理解,在课堂上听讲学习也将更加如鱼得水。
  二、巧设导图,提高学生阅读力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概括主要内容水平。绘制一幅有效的思维导图,学生必须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进行提取、分析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形的形式,使困难、复杂的内容清晰、系统地显现出来。在这过程中,分析清楚信息的层级关系十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的原因。
  比如在執教《夜莺的歌声》时,我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边讲边画,先让孩子以最外圈的情节线为提示,串联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首尾段的关系,添加呼应线,在讲完全文后,启发孩子发掘课题背后的秘密,增加线索线。首尾呼应是第一次出现,线索也不是四年级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孩子对这些新内容的接受显得更加容易、自然。
  运用思维导图加深语言理解能力。在《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学生对文章的主人公及其性格特点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课文是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的呢?我在板书中带领孩子们抓住了语言、动作两个点,但在实际授课时,每个大点下还有若干分支的分析,孩子们在听讲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听课所得在思维导图上有所增补,也体现了课堂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课本知识,而且提升了思维能力。在课后还可以依据思维导图,抓住课文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复习,做到一举多得。
  三、巧用导图,革新教师教法
  (1)思维导图助力长文短教
  “长文”,指的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
  对“长文短教”研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四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的空间。在这学期,我们就以《夜莺的歌声》为例对长文短教进行了探索。
  这篇课文共1770字,是一篇典型的长课文,因此选择板块式教学,能够避免课堂教学的碎片化,更好地进行长文短教,方便在教学中理清文章的脉络。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将整节课划分为五个板块,在第二板块使用思维导图教给学生技能和方法,第三板块使学生巩固技能和方法补充思维导图,第四版块运用思维导图对文章的整体梳理,在第五版块中自主使用技能和方法,从而达到有教有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思维导图辅助单元整体教学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精读-自读-拓展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结构。让学生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精读课,给学生以思维导图学习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激发其读书的兴味。教师设计单元整组的主题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结构,梳理文章语言特点,品读有价值、有特点的语言表达。略读课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给他们自由使用思维导图的空间,把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