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课堂上悄然绽放的民族舞蹈之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夏容

  【摘要】中国的民族歌舞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中国民族音乐非常熟络,可对民族舞蹈却是“熟悉的陌生人”,知道它是谁,却不知从何提起。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里出现的少数民族音乐歌曲主要包括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蒙古族、彝族等。文中讲述的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蒙古族舞蹈在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音乐课堂;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220-01
  【本文著录格式】陈夏容.音乐课堂上悄然绽放的民族舞蹈之花[J].北方音乐,2020,02(03):220,222.
  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当无法用语言尽情表达感受时,就用歌唱来表现;如果连歌唱都不足以表达,不如手舞足蹈来表现。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音乐中舞蹈,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表现力。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渗透舞蹈势在必行。
  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校园里的发展不容乐观。培养学生喜爱中国民族歌舞意义重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中国民族音乐非常熟络,可对民族舞蹈却是“熟悉的陌生人”,知道它是谁,却不知从何提起。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里出现的少数民族音乐歌曲主要包括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蒙古族、彝族等。现将音樂课堂教学中民族舞蹈与民族歌曲教学结合的实例,即音乐课堂教学中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蒙古族舞蹈在歌曲教学中的运用,同大家分享如下:
  一、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在维吾尔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维吾尔族舞蹈受到宗教和外来的西域舞蹈影响,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舞蹈节奏特征以附点节奏、切分音和弱拍给与强势艺术处理。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是膝部规律性的内在连续性颤动和动作变化时的微微颤膝。舞蹈动作常用头部和手腕部的动作,如头部移颈、猫洗脸以及手腕部的绕腕、翻腕。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新疆是个好地方》一课为例,歌曲富含维族音乐后十六小节的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节奏,但学生在切分节奏上容易误将重拍放在第一个弱拍的音符上,歌曲后半部分的九至十六小节,可用舞蹈的托帽手,结合揉腕动作,切分节奏的第一个弱拍“X”用于收手,强拍“X”用于推出托帽手,“X”最后一个弱拍还是用于收手,由于新疆舞的脚步动作较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基础好的班级可带入三步一抬的基础舞步,基础较弱的可用二拍子的点踏步。在动作设计上将歌曲的前八小节通过“猫洗脸”和移颈的动作。要求学生昂首挺背、眼神傲慢,将双手平置于下巴,然后绕着脸部画圆圈,注意双手不可分离做两个小节,再用两个小节移颈,重复一次。这样让学生掌握了舞蹈神态和主要的新疆舞蹈的颈部动作,往后学生一看到这样的动作便可以辨识出新疆舞蹈和音乐。
  歌曲教学中,学生演唱自然地带入维族舞蹈律动,难点节奏迎刃而解,对歌曲的维吾尔族风格的把握及内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藏族舞蹈在藏族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藏族舞蹈主要受高原地域生活的影响,因此藏族舞蹈体态基本特征是坐胯、身体放松微向前倾。藏族舞蹈律动特征是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藏族舞蹈表演形式主要以“弦子”“踢踏”“锅庄”为主。“弦子”——主要动作有拖步、单撩、双撩;“踢踏”——主要动作有退踏、抬踏、滴嗒步等、“锅庄”——以屈伸为主要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上肢随步伐而动,动作幅度大。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为例,这首歌曲节奏稍快、热情活泼,特别适合用藏族踢踏来表现其节奏及情绪。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脚上的动作不是特别协调,因此可以适当加强脚步动作学习,通过随音乐节奏颤膝,结合进退步、滴嗒步,这两种比较简单的踢踏步伐,并且让学生放松腰背要有“懈”的感觉。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自由自在歌唱舞蹈的原生态藏族歌舞状态。
  对藏族舞蹈动作的把握即是对音乐的把握,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藏族动作通过教师教学让学生掌握已是非常够用,但在身体的松懈状态以及体态律动上对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因为动作是外在,通过内化的体态律动才能让节奏渗入学生的血液里。
  三、傣族舞蹈在傣族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深受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影响,在舞姿中有佛教雕塑和孔雀等动物的形态。形成了其舞蹈的主要风格特点体态“三道弯’,包括手臂三道弯、身体三道弯、腿部三道弯。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是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平和安详,在二拍子连绵不断的节奏下,双膝的屈伸动作较多、以脚步后踢步为主。傣族舞蹈表演形式有“孔雀舞”“嘎光舞”等。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为例,歌曲旋律优美,形象表现了傣族吉祥物——孔雀的形象。歌曲以“XX XX | X - |”节奏型为主,为了配合歌曲这一节奏特点,特意在动作设置第一小节用脚步的后踢步两步来表现,注意引导学生的神态,以及重拍在下的律动特点,后面的二分音符让学生用傣族经典的孔雀舞手势配合手部、脚部、身体的三道弯。便可将音乐的经典孔雀形象演的栩栩如生,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了二分音符的时值以及节奏在舞蹈动作里的跳动。
  傣族舞蹈在引导时教师要特别注重神态和动作连贯性的要求。基本能够掌握傣族的舞蹈屈伸特点,掌握基本的手势和孔雀的手势,这对于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难。
  四、蒙古族舞蹈在蒙族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蒙古舞蹈的风格特点深受其地域特点、生活习性和其所崇拜图腾的影响,形成伟岸、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舞蹈主要是上身后倾,傲视群雄之感的体态特征。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划圆律动”脚步以平步和碎步。蒙古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有“筷子舞”“盅碗舞”“摔跤舞”等。代表性动作——骑马步、硬肩、柔肩、柔臂等。
  如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活泼欢快,出现了大量带有八分休止符的节奏,于是在舞蹈动作的选择上挑选了最适合表现歌曲情绪和节奏特点的双硬肩动作,即在单硬肩基础上快做两次,结合蒙族舞蹈“傲视群雄”的神态以及弓步,让学生有在草原如同雄鹰一般俯瞰大地,动作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切分节奏演唱上的演唱。
  音乐课堂蒙古族舞蹈只要求学生能做到傲视群雄的眼神,洒脱自由的动作。基本舞蹈掌握柔肩、硬肩、肩部画圆律动和柔臂、骑马、压腕手势等基本形态动作。蒙族舞蹈多来源于草原生活,有些动作非常生活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想象草原予以创造,如挤奶、骑马等。
  在少数民族区域,很难看到单独舞蹈或是歌唱表演,每每看到的都是载歌载舞形式,歌舞不分家,也不能分家。通过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蒙古族这四个民族舞蹈风格特征和歌曲教学的结合也许无法让学生像专业院校的学生一样学习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但音乐课堂上一点一滴的渗透,相信对于学生认识民族歌舞文化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音乐课堂上感受、体验并且学会鉴赏、热爱民族歌舞文化。
  在其他舞蹈种类和外来流行舞蹈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舞蹈是我们文化的根,倘若一味学习别人而忘了根本,那么中国的文化势必没落。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民族舞蹈教学对民族音乐及舞蹈的发展意义重大,让大家一起呵护这株在音乐课堂悄然开放的民族舞蹈之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