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审美特征与民俗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惠娥 任冰冰
摘要: 中国传统民间儿童的鞋帽一直颇受人们重视,不仅是儿童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物质民俗的载体和心意民俗的寄托,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与祈愿。笔者赴皖北地区田野调查及地方志资料的搜集,发现该地区儿童鞋帽极具皖北地域特色,不仅展现出高超的手工技艺,更映射着近代皖北地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是探究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从造型、色彩、装饰工艺多方面对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实物样本进行分析,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皖北地区;儿童;虎头鞋;虎头帽;审美特征;民俗文化
Abstract: The shoes and hats of traditional folk children in China have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by people. They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clothing,but also the carrier of material folklore and the sustenance of the folklore of the people,bearing the good wishes and prayers of people. The author went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cal history data collec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ity,and found that the children’s shoes and hats in the regio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Anhui. They not only show the superb craftsmanship,but also reflect the aesthetics formed by people in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modern northern Anhui area.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ploring the folk costume culture in northern Anhui.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samples of children’s shoes and hats in the modern northern Anhui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modeling,color and decoration crafts,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t.
Key words: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children; tiger-head shoes; tiger-head ha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folk culture
近代皖北地区的儿童鞋帽兼具实用与装饰审美功能,同时又在民间长期形成的寿诞民俗、节日民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辈们通过丰富的造型和装饰手法将鞋帽的实用功能与其蕴含的质朴民俗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传统中国女性的造物智慧和高超的手工艺水平,诠释着近代皖北地区民间的审美习惯与民俗信仰。
1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概述
中国长辈对儿童衣帽的制作倾注了全部的智慧与感情,其中童帽、童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多姿多彩的童鞋、童帽不仅是生活实用品和儿童玩物,也是象征吉祥、祈求平安的载体,是中国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体现。
1.1 《地方志》关于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论述
地方志是以地域为单位(主要是行政区划) ,记载着一定时期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内容。其资料的原始与可靠及体现出的地域特色性为研究近代皖北地区的儿童鞋帽提供较了高的参考价值[1]。
地方志中对儿童鞋帽种类的记载有如下相关描述:安徽蚌埠市《怀远县志》衣食住行章节中记载到“儿童多穿‘猫头鞋’‘虎头鞋’,小孩天冷多戴‘狗头帽’‘猫頭帽’‘一把抓’‘披风帽’等,热天多戴‘猫头荷花帽’‘八卦帽’等”[2]。宿州市《灵璧县志》中提到“童帽有狗头帽、虎头帽、猫头帽、复衣帽、凉圈帽等样式”[3]。
关于节日习俗与儿童鞋帽的记载有如下描述:《蚌埠市志》中节日习俗章节提到“是节(端午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戴老虎或其他动物形状的香荷包……以示驱除‘灾魔’和不详”[4],揭示了儿童服饰品与民间节日习俗的密切联系。《阜阳市志》提到“独生子满七岁前,端午节穿土黄色衣裤鞋袜,俗以可驱邪免灾”[5]。
根据诸多相关《地方志》所记载的资料归纳整理,得出近代皖北地区主要常见儿童鞋帽有各种动物形态的兽头帽、兽头鞋(图1)和花卉植物形态的花帽(图2)、绣花童鞋。其中记载篇幅较多的是与节日民俗、诞生民俗密切相关的虎头帽、虎头鞋等,反映了虎崇拜在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
1.2 基于田野调查的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发展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走访皖北六市的市博物馆、省图书馆,拜访并参观了亳州市和蚌埠市的两位民俗收藏家的相关藏品,采用访谈、拍摄与文字记录等方式对近代皖北地区的儿童服饰品进行挖掘与考证,以管窥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发展现状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图3—图5)[6]。
田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不论是公办馆藏还是私人收藏,在儿童鞋帽服饰品中,以虎头鞋、虎头帽居多,且有少量儿童“茅窝子”(一种过冬草鞋),藏品种类较为单一。亳州市民俗收藏家刘学增先生的私人藏品中儿童鞋帽种类最为丰富,包括十余顶形式不同的虎头帽、莲花帽(女孩戴)、轿顶帽、猫头帽,数十双虎头鞋及数件五毒纹儿童肚兜和背心等。其他地区市博物馆暂无儿童鞋帽的相关藏品展出,近代皖北地区的儿童鞋帽的保护与发展呈现地区之间不平衡、总体保护力度不足的现状。 2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帽饰
头衣是一身之首,因而民间对儿童帽饰相当重视。男孩多戴兽头帽,因“兽”通“寿”,有长寿之吉祥含义。兽头帽的动物造型丰富,常见的有虎头帽、狗头帽、鱼戏莲帽等。女孩通常多佩戴莲花帽、凤凰帽、轿顶帽等绣有花鸟、植物等装饰纹样的花帽(图6)。除此之外,还有功能性较强的披风帽、凉圈帽等,以适应时节变化。
2.1 虎头帽
近代皖北地区有很多与虎相关的信仰习俗都被反映在儿童的鞋帽中。从满月到两三岁,要给婴儿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头枕,端午节穿虎头肚兜,长辈们用这些带有虎形象的服饰品将孩童们打扮得“虎虎生威”“虎头虎脑”,渴望灵兽能够庇佑孩童健康成长,驱除灾难与病痛(图7)。
2.1.1 造型特征
近代皖北地区民间虎头帽(或猫头帽)在儿童帽饰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皖北地区的虎头帽通常由帽身和帽披组成,帽身正面绣有虎面五官,帽披长度到肩部,可防风、御寒,帽身正面左右两侧各有一根长绳起打结固定帽身的作用,帽身背面常缝制两条缀有流苏、珠串的飘带作为装饰,增添灵动感。
虎头帽通常以各色棉布为主要造型面料,配以其他装饰辅料,如流苏、金银丝线、亮片、珠子等。虎头帽的制作和装饰工艺以刺绣为主,刺绣手法以平绣、贴布绣、戗针绣居多,辅以亮片绣和锁绣等手法。一般来说,虎头帽上的花草类装饰纹样以平绣和戗针绣为主,虎的五官,尤其是眼睛和鼻子部位,通常用贴布绣和锁绣结合棉花等填充物,增加虎面立体感和生动性,突出强调其炯炯有神的面部神态,勾画出朴拙生动的虎形象。
2.1.2 审美特征
虎面通常绣于帽身正面,常用棉絮等作为填充物、用厚实的粗布料等进行拼接和叠加,以打造虎面饱满立体的五官形态。虎的眼部通常由色彩对比鲜明的棉布拼缝,且有线迹和亮片装饰,流苏做成的“眼睫毛”也显得更加精致、有神采;虎的鼻部造型呈正三角形或“山”字形,嘴部造型夸张,是五官中除了眼部之外的重点部位,微微上扬的嘴角更显其憨态可掬。
从虎头帽的色彩来看,帽身底色多为黑色和高饱和度的红色,五官色彩丰富且注重层次变化,眼周多用黑色、红色和黄色拼缝,用白色或明黄色提亮眼部中心,打造出炯炯有神的瞳孔;鼻部和嘴部通常为纯度较高的钴蓝、翠绿色,也会使用正红色作为对比色,且以对比色的装饰线迹进一步强调五官的轮廓,帽边饰以粉红、嫩绿色的花卉刺绣滚边,整体色彩在统一中不失丰富层次,风格明快[6]。总体来说,近代皖北地区虎头童帽的图案具有丰富细腻、写实拙雅、明快自然的审美特征(图8)。
2.2 莲花帽、轿顶帽
莲花帽与轿顶帽多为近代皖北地区女童所戴帽饰。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而被人们视作“花中君子”。母辈仿照莲花的造型及其花瓣的离心式分布结构,将莲花造型的绣片缝制于帽身上,希望莲花庇护女孩们茁壮成长,并寄予对女孩们长大后亭亭玉立、坚贞纯洁的期望与祝福[6]。
如图9的无顶女童圈帽,制作精美、造型可爱、舒适透气,适用于初夏或秋凉时佩戴,实用功能与装饰效果俱佳。圈帽的帽身正面部分是一个倒莲花的造型,背面部分也是莲花纹连续环绕;顶部为莲子造型装饰物,“莲子”两侧分别有莲花造型的点缀装饰物,活动时会来回摇摆,显得女童更加活泼灵动;帽圈左右两侧各缝制了一朵花形绣片,类似于耳朵造型,更添俏皮可爱。
莲花帽的材质多用棉布和锦缎,配以亮片、流苏等装饰材料,制作精良,工艺流程复杂。采用拼布绣、亮片绣、珠绣等多种绣法,且用滚边强调莲花的外轮廓形态,提高童帽造型的层次感。此外,女童莲花帽的用色浓烈、明艳夺目,常用大红、玫红、翠绿、亮黄等纯度较高的色彩作为主色,使用在莲花帽的帽圈上作为莲花绣片的底色,其次再用一些中明度的色系,如湖蓝、鹅黄等颜色及白色作为调和,通常使用在帽圈里布、莲花绣片滚边、绣球和流苏等部位。
除了莲花帽,轿顶帽也是近代皖北地区女童常戴的一种帽饰,因其造型轮廓类似于轿子顶部而得名“轿顶帽”。如图10为绣有对称凤凰刺绣纹样的紫色底面的轿顶帽,帽身及帽身四周都有串珠的彩线流苏装饰,帽身底部为紫色棉质布料,帽披里布使用浅绿色提花锦缎,精致淡雅。
3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类
近代皖北地區的童鞋形式更为多样,主要包括虎头鞋、猫头鞋、猪脸鞋等兽头鞋、日常穿用的绣花鞋和防寒保暖的茅窝子等,节庆时节的童鞋样式则更为考究。
3.1 虎头鞋
皖北地区地方志中有大篇幅关于孩童虎头鞋的文字描述,亳州市利辛县志记载道“虎头鞋,为幼儿制作的棉鞋,上绣虎头,以趋吉避凶,及今尚流行”[7]。亳州市地方志节日习俗章节中写到“妇女用黄布为小儿做肚兜、虎头鞋,是日穿戴,以避五毒”[8]。以此可见,虎头鞋在诞生礼仪和节日习俗中都占据重要席位。
3.1.1 造型特征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虎头鞋由颜色鲜艳的棉布制成,鞋面上缝制有五官精致、形象可爱逼真的老虎头,要经过纳鞋底、拼布、挑花、绣花、补花、黏胡须、滚边、镶边等十多道工序,历时3~4天才能完成(表1)。
1)眼部。根据实地调研,可将虎头鞋的眼部形态分为平面写实风格和艺术化装饰风格两大类别。举例来说,位于北部、与中原接壤的宿州、亳州地区的虎头鞋,其眼部造型追求艺术化装饰,在眼部两侧多有梅花、莲花等寓意美好的花卉纹样装饰,睫毛呈折线形或放射线形绣于眼部上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视觉艺术美感;相较之下,位于淮河流域的蚌埠地区的虎头鞋,其眼部造型更追求真实、无过多夸张多余的修饰,只用贴布缝制出眼眶和眼珠轮廓,再用排线的方式在眼部整圈或局部一侧绣出睫毛,整体呈平面写实风格[6]。
2)鼻子。近代皖北地区虎头鞋的鼻子形态可大致归类为心型和三角型两种,淮河流域虎头鞋的鼻部形态以心型为主,进一步可细分为正心型和倒心型,鼻子的轮廓线条饱满,显出一丝俏皮的童趣,内部用涤棉线以十字交叉的方式来回缝制,以增加鼻部的美观和饱满度;相比之下宿州、亳州等地区的虎鼻轮廓呈更加窄长的三角型,内部用棉线填充,棱角更加分明,增添了一份虎的锐气与威严。 3)嘴部。嘴部通常包含虎须在内一同构成虎的嘴部造型,由数股棉线拧成一簇缝制于虎鼻下方,缝制时用棉线绕圈或钉线绣的形式在这数股棉线的中间位置缝制出虎的嘴部形态,一般呈圆柱形或“口”字形,左右两端自然散开的棉线则为虎须。
4)耳部。依照实地调研的虎头鞋样本来看,近代皖北各地区的虎头鞋耳部形态区别甚微,一般是由棉布或具有光泽感的缎面布料捏褶缝制而成,形态小巧可爱。蚌埠市的丁家虎头鞋因其世代相传已久而形成自家风格,其耳部用棉布左右对称翻折为固定褶,凸显出其中的考究工艺。
3.1.2 审美特征
经田野调查结果证实,受到地理、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皖北地区虎头鞋的装饰手法和审美特征尚存在地域上的差异。江淮地区的蚌埠等地的虎头鞋在造型与风格上细腻柔和,虎的五官使用的材质多用棉线平绣而成,色彩对比柔和,虎面神情憨态可掬,惹人喜爱。靠近中原地区的亳州、宿州等地的虎头鞋,在材质种类上更加丰富,除了棉线之外,还使用亮片、花边等作为装饰,色彩饱和度更高,视觉冲击感强烈,且虎的形态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和艺术化,除五官之外通常还配有花卉纹样刺绣,风格浓郁鲜艳,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例如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丁家虎头鞋”,由红、白、黑、黄、绿、青、蓝七色彩棉布、棉线纯手工缝制而成,鞋型瘦长,鞋头圆润,虎面五官形态结构小巧简约,鞋面以平针绣法为主,辅以一些钉线绣等用来勾勒和强调虎头的轮廓感,针脚细腻,整体风格清新自然、玲珑可爱。而宿州博物馆馆藏的儿童虎头鞋鞋头宽大无腰身,虎形鞋头的形状外观更为饱满俏丽,虎头形态艺术化气息强烈。总体来说,近代皖北地区的虎头鞋具有写实、拙趣、装饰艺术感强的审美特征。
3.2 猪脸鞋及其他鞋类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还会穿戴除虎头鞋之外的其他造型工艺的童鞋,如猪脸鞋、猫头鞋等和绣有莲花、梅花等花卉纹样的童鞋,通常动物纹样多用于男童鞋,植物花卉类纹样多用于女童鞋。如图11为淮北市相山区地方志中所记载的猪脸鞋,形态写实逼真,鞋面使用纯黑色棉布,鞋头处缝上两个圓鼻孔,鼻子两侧是一对大眼睛,五官没有过度夸张和变形,也无其他多余装饰元素,造型简洁朴素,猪脸神情憨态可掬。图12为女童鞋,基本形制与宿州虎头鞋相似,保留了虎头鞋的虎须、嘴部及耳朵形态,在虎的眼鼻位置绣有简易的梅花刺绣纹样,寓意美好、纯洁。
4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民俗解读
近代皖北地区民间儿童鞋帽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装饰功能,既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人们祈福辟邪的寄托。民俗文化的鞋、帽作为婴儿的诞生与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千姿百态的虎头鞋、猪脸鞋、虎头帽、莲花帽,在将新生儿打扮得生龙活虎的同时也注入了具有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厚民俗内涵,并折射出淮河文化、道家文化与皖北地区民俗文化之间的交融。
4.1 审美风格体现南北地域分野交融
淮河文化是以其主干流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为环境背景,并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包含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9]。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部分,皖北地区在受到淮河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接收着黄河文明的辐射,而淮河文化本身就吸收、融合了南北文化精华,因而皖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也同样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分析皖北地区儿童虎头鞋、帽的审美风格特征,可从中管窥中国南北方地域民俗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分野与交融。
同属皖北地区,位于淮河主流流域的蚌埠、淮南的虎头鞋精巧玲珑、灵气逼人,色彩活泼雅致,装饰工艺得当,风格婉约细腻,审美风格颇有江南风味;而位于淮河支流的涡河、沱河流域的亳州市和宿州市,虎头鞋的审美风格则更明显地受到与其接壤的中原地区的影响,配色鲜亮,虎头的装饰手法在写实的基础上更为夸张和艺术化,虎的五官造型由平面化向立体式转变,虎面神态更加突出和强调其神武与威严的形象特征,与蚌埠地区的憨态可爱的虎形象大相径庭。然而,通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实地调研,得出以上所述关于皖北地区儿童虎头鞋的审美风格差异并非绝对。如表1所示,蚌埠市博物馆馆藏的丁家虎头鞋与淮北市《相山区志》中所记载的虎头鞋,除了虎的眼部睫毛装饰手法有平面和立体之差,五官中的其他部位造型结构则差异甚微。淮北市虽位于安徽淮河流域的最北端,地处鲁、苏、豫三省交界处,其儿童虎头鞋的审美风格与蚌埠地区存在如此近似之处,恰是淮河地区对于中国南北方文化“分”而不“隔”、“阻”而不“断”的最佳印证[10]。
4.2 生育习俗折射老子“养生”观念
近代皖北地区的儿童鞋帽的样式颇多且装饰精巧,这其中除了传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护子、祈福情节,也蕴含着皖北民间传统的养生观念。皖北地区是老子与庄子文化的发祥地,历经数千年发展,如今仍深深扎根于皖北地区的精神文化土壤。其中,老子的养生智慧就深深地影响着世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皖北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塑造。
老子在其主张的道家养生学中的观点认为,“复归于婴儿”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生命最美好的状态即是婴儿,快乐的来源不是财富与权力,而来自于对生命的自我占有[11]。这种对生命价值的强调与认可,深刻体现在近代皖北地区的民间对于生命降临的重视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民俗事象中。人们将兽的形象用于孩童服饰品的装饰,以祈求灵兽驱除灾难、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其中以狮虎、猫狗等最为常用;民间还有为新生婴儿制作蓝色虎头鞋(另称为“拦路虎”)的习俗,取“蓝”与“拦”之谐音,希望拦住新生儿的生命,不会夭折[12];除此之外,人们还取“猪”与“住”的谐音,希望可以留住新生儿的生命,于是便给孩子们穿上猪脸鞋,以此达到保护的目的。
女童所穿戴的鞋帽常饰有“蝶恋花”“连生贵子”等图案题材,有美好爱情、多子多福等象征意义[13]。近代皖北地区的虎头鞋研究样本中也发现了数双虎头鞋绣有莲花纹样,因“莲”通“连”,除了象征高雅圣洁的美好品质,莲花与莲子或童子图案的组合图案称为“连生贵子”,寓意子孙绵延、祈愿家道昌盛。近代皖北地区民间对于婚育求子、新生命降临的重视,印证了蕴含其中的生命高于一切的道家“养生”观念。 4.3 节日习俗体现“道法自然”哲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天、地、道的关系。老子认为人与天、地、道是并存关系,由此可见人的地位是尊贵的[14]。人通过向天、地、道学习去获得安身立命之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后世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则表达了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一番作为与成就,最终获得幸福生活。近代皖北民间给孩童制作虎头帽、虎头鞋,以此驱鬼辟邪,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淮北一带,端午节当天,外祖父、姑母还要用黄布为外孙和小侄儿们缝好肚兜、黄鞋,让他们在节日时穿戴。肚兜和鞋上绣虎头及“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名为“避五毒”。除此之外,女童们常戴的莲花帽和轿顶帽,以莲花、凤凰等作为主要图案题材,结合鲜艳的配色与丰富的材质,寄托人们对孩童的祈福与祝愿。莲花素来有“花中君子”的美誉,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质纯洁高贵,人们将莲花的形态与童帽巧妙融合,希望女孩们能够拥有莲花般的高雅品性;凤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瑞鸟”,也是“百鸟之王”,近代皖北地区童帽中的凤凰形态首如锦鸡,寓意孩童的前程似锦;体呈五彩,寓意孩童的生活多姿多彩[15]。
诸如此类的民间节日习俗,正是长辈们竭尽所能将他们的祝福与祈愿都注入针线与巧思之间,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是对生命的敬重,更是人们与苦难做斗争、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命自主观的深刻诠释。
5 结 语
近代皖北地区的儿童鞋、帽形式变化多样、造型丰富精巧。因地理、人文等因素影响,孩童鞋、帽审美特征呈现地区差异,总体来说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情感与祝福,是近代皖北民间世世代代的家庭表达对子孙情感的形式与载体。对于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审美探究及文化挖掘,不仅具有对民俗服饰品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价值,更能解读出皖北地域民俗文化与传统道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透视皖北地域民俗文化与淮河文化之关系,为研究中国地域民俗文化及地域文化融合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俞霏,梁惠娥. 地方志视野下的近代齐鲁民间服饰文化研究[J]. 理论学刊,2015(12): 122-128.
LI Yufei,LIANG Hui’e. Research on the folk costume culture of Qilu in modern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history [J]. Theory Journal,2015(12): 122-128.
[2]怀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怀远县志[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Huaiyuan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Huaiyuan County [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1990.
[3]灵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灵璧县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Lingbi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Lingbi County [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
[4]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蚌埠市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5.
Bengbu Ci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Bengbu City [M]. Beijing: Fangzhi Publishing House,1995.
[5]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阜阳市志[M]. 合肥: 黄山书社,1993.
Fuyang Ci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Fuyang City [M]. Hefei: Huangshan Book Club,1993.
[6]任冰冰. 近代皖北地区民俗服饰文化探究及其创新应用[D].无锡: 江南大学,2019.
Renbingbing.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n Northern Anhui Folk Costume Of Modern Times[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2019
[7]利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利辛县志[M]. 合肥: 黄山书社,1995.
Lixin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Lixin County [M]. Hefei: Huangshan Book Club,1995.
[8]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亳州市志[M]. 合肥: 黄山书社,1996.
Bozhou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Bozhou City [M]. Heifei: Huangshan Book Club,1996.
[9]陈琳,陈丽丽.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J]. 江苏地方志,2007(1): 43-46.
CHEN Lin,CHEN Lili.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aihe culture [J]. Jiangsu Local Records,2007(1): 43-46.
[10]高时闊. 分野与交融: 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4-16. GAO Shikuo. Division and blend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geopolitical 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J]. 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2003(6): 14-16.
[11]盧杰,牛犁,崔荣荣. 近代汉族民间童帽的装饰元素[J]. 纺织学报,2016,37(4): 119-123.
LU Jie,NIU Li,CUI Rongrong. Modern decorative elements of Han folk children bonnets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6,37(4): 119-123.
[12]徐亚静,朱磊磊,张笑颜. 地域因素对皖北地区养生思想形成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6): 5-6.
XU Yajing,ZHU Leilei,ZHANG Xiaoyan.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health care in northen Anhui province [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8,30(6): 5-6.
[13]高爱波,崔荣荣,左洪芬. 蝴蝶纹样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构成特征[J]. 服装学报,2018,3(6): 544-549.
GAO Aibo,CUI Rongrong,ZUO Hongfen.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tterfly pattern used on han folk clothes in modern China in modern Han folk ostumes [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2018,3(6): 544-549.
[14]谢清果. 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学诠释[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7-22.
XIE Qingguo. Lao-tzu "deep roots making one live and see longer time": an interpretation in health preservation [J].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1): 17-22.
[15]李湧,李道魁. 中国吉祥民俗文化[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2009.
LI Yong,LI Daokui. Chinese Auspicious Folk Culture [M]. Zhengzhou: Zhongyuan Peasant Press,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7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