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物理学科在整体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学生的学习逻辑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才接触物理,学习的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1-0044-02
引 言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学习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转变主从关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秩序管理者、学习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要让学生养成猜想的逻辑性,也就是将猜想依托的理论罗列出来,最后要进行试验的设计,以试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不是一言堂,在传统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被动的,教师讲课学生听、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互动的主导者[1]。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几乎被完全剥夺,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考试重点进行学习,是典型的任务型学习法。在传统教学中任务教学法是适用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但是现阶段中,因为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面临的学习知识几乎是海量的,任务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但是能够为学生提供长效的知识体系吗?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多数学生在学业生涯完成后,在日常生活中疏远甚至极为排斥学习,这引起了教育界的反思,到底是教学生足够用的知识,还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在现代发展中,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后者,因为人的一生就算从事一个行业,行业的知识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案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设计中要有所体现。同时,教师要保证学生拥有的空间更为充足,能够充分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科的奇妙,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这一课中的展开平均速度的测定实验环节,教师往常在教学中都会忽略,因为平均速度在数学教学中也有涉及,物理教师对此也并不关注,认为学生能够明确速度的意义以及平均速度求法就达到了教学的效果。然而事实上,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较为模糊,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较少,但概念题出现差错的现象较多。因此在课堂中设置实验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实验是有效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表现中较为良好,后期在练习中,概念题差错情况明显减少,同时,学生即使忘记了公式,也能根据概念进行推导,学习效果良好。通过该课教学设计的优化,以学生作为整体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兴趣,以趣促学
兴趣对教学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证,那么教学活动的效果也能得到保障[2]。物理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其思维逻辑性较强,在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时,很难理解物理知识,教师便可以将兴趣作为引子,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学生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在教师看来很简单,这是因为教师已经具有知识经验,而学生是纯粹的“白纸”。教师总愿意将自我的认知强加于学生,认为某点很难便加强对其的教学,但日常教学中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让学生自己来表述问题,教师则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求解。通常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直观的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则主要是实验教学和情境创设:要么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实验,得到相应的理论;要么让学生置身某种具有经验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理解问题,对问题产生探究心理。相较于实验而言,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因为实验教学在方法上更加复杂,耗时更长,所以很多教师愿意选择情境创设,因其在方法上更加简单,只需要将情境创设出来即可。但事实上,进行实验的方式也有简单的类型,而且会更加简单,学生更加明确。这需要教师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迅速领会教师意图,同时调动其好奇心。
比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的教学中,一般教师会选择平铺直叙,但事实上声音除了用耳朵听还具有别的方式。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声音怎样产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实验活动。两个实验活动分别是大家将手放在喉咙上,然后发出“啊”的声音,同时逐渐增大音量;同桌两两一组,一位学生将教师分发的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位学生用手拨弦,大家观察一下橡皮筋。完成两个实验活动之后,学生要将观察到的现象告诉教师。学生兴致勃勃地展开了小实验活动,同时不到五分钟,大家已经基本完成实验,教师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都回答出了一些关于声音的规律,教师又将这些规律进行修正,同时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对这一课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教,而不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性便无法得到保证,添加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学习的氛围会更加和谐,学生学习活动也会更加有趣味。
三、让学生学会猜想,形成试验设计能力
对于学习物理的学生而言,猜想及判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想象力是制约人类发展的主因,同时想象力也是人类发展的主因,猜想比想象更具有逻辑性,想象发展或者发生可以是毫无根据的,但猜想则与之不同。猜想是在现实基础上,或者已证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甚至有推导公式,只有不断检验猜想的发展正确性,才能保证猜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出现过的猜想是无数计的,有许多猜想得到了验证,但很多猜想是现阶段的科学手段无法验证的,所以其正确性也无从考证。这也说明了猜想具有的特性,即与现实状况可形成悖论,这是由于猜想的考量不够完全,或者忽略了某一影响条件,进而说明了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没有得到验证的猜想只能作为猜想,而不能作为进一步研究价值的理论。
譬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蜡烛移动中、光屏移动中的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发散,能够展开想象。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在学生对猜想进行确认以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将实验做出来,并录制视频。视频的录制要保证清晰,对于视频的各个步骤要阐述清楚,最后对猜想是否正确进行阐述。学生把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然后由教师选出逻辑性强、试验设计合理的学生作品,以此鼓励学生,并为学生树立典范。
结 语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首先,进行教学设计优化,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得到保障;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最后,使学生学会猜想,具备实验设计能力,验证猜想正确性。总体而言,教师要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能够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谢宏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6(01):71-72.
张娟.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56.
作者简介:蔡广云(1997.1—),女,江苏射阳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0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