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仕盛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只有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有着兴趣才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动力,才可以提升其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们需要重视起来。小学数学作为小学学科当中最难的一科,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都没有兴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研究如何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基础,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所以一旦学生们产生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就会让学生们产生自觉能动性,让学生们具有着较强的学习动力进行学习,自觉认真的钻研数学知识。但是如果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没有产生兴趣,就会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或者是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很容易影响到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其实不难,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笔者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着一定的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产生兴趣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们应该构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可以快乐、开心的学习数学,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过于沉闷,所以导致学生们丧失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放弃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比较喜欢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这样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而且还可以让笔者对于学生们的听讲情况以及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所以笔者经常会在教学当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回答或者是与教师一起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的拉近笔者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让笔者更加了解学生们。例如笔者在进行三角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们随便说两个角的角度(必须是合理存在的角度),笔者就会立马回答出来第三个角度的度数。很多的学生都会很好奇,然后笔者就会告诉学生们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数学概念,借此来开展三角形的课程教学。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有效的达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
二、多举办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兴趣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很難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们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教学活动来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例如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或者是数学竞赛。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快乐当中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就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的数学知识竞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回答,最后给予胜者一些奖励,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笔者会在进行完《混合运算》这一课的教学之后,开展混合运算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答对的混合运算题最多获胜,获胜者会获得专门的奖状给予奖励。笔者还将比赛分为个人赛和小组赛,通过不同的形式可以激发起更多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这种教学形式通过激发学生们内心的好胜心来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且笔者的这种加强教学活动举办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大部分的学生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对于数学学习更加的热情积极,极大的提升了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身处于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效用非常大,推动力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生们的吸引力也非常大,生动的画面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也会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每次做完相关的教学课件之后,在课堂上应用时讲台下的学生们都会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笔者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会在教学课件当中插入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是动画,帮助自己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课时,笔者会播放一些动画或者是视频在超市当中购买东西的场景,让学生们对于视频或者是动画当中人们购买的东西进行计价,加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们的教学任务,也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计划,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旗林.有效课堂 重在兴趣——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9).
[2]马长斌.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