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德霞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课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和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尤其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而言,运用微课教学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复杂、难懂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知识,增强了课堂教学成效。本文通过以围绕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为核心内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予以展开论述与分析。此次研究以分析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为目的,进而有效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微课  中西医  临床医学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43-01
  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而言,由于涵盖的学科众多,课程内容较多且非常复杂,致使很多该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长期以来,由于该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同时学习的时间也十分有限,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造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鉴于此,深入探究与分析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显得十分关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课前预习阶段的微课教学方式应用
  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而言,在其中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微课形式十分重要,将其中的基础知识当作重点,增加到预习作业的内容当中,基于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目的,运用微课教学形式的过程当中,应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对有关医学知识予以系统梳理并关联,通过采用视频、图片影像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其理解與掌握。例如:教师讲解血液学检查方面的内容时,鉴于课程非常复杂及抽象,同时其中的知识点众多,学生很难全部记忆并掌握,所以,教师通过编制相关血细胞起源微课课件的方式,将其在教学课堂当中予以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血细胞相应的来源、分化和相关功能情况。而在肾功能检查课程的讲解时,同样可以运用编制尿液形成与肾脏构造、功能的微课课件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掌握肾脏具体的构造情况,对于后续的知识理解与巩固变得更加容易,真正掌握尿液形成的原理状况。由此,通过使学生处于课前预习阶段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予以提前了解,然后采用微课课件的演示方式,使学生与其他有关的课程知识予以关联,积极参加到微课教学工作当中。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微课教学方式运用
  教师将微课教学方式运用到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应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并把所对应的内容融入到微课课件的内容当中,如此让那些过于抽象、复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得以形象地展示,让学生更加容易进行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例如:教师讲解红细胞参数检查内容的时候,可以把红细胞指数编制为相应的微课课件,运用清晰、形象的形式把其中的有关红细胞平均值予以呈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有关定义,明确临床的价值。采用微课的讲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便可以及时对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掌握,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帮助其进行科学的总结与反思,以便达到使教学工作化难为易的效果。
  三、长远教学计划中的微课教学方式利用
  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制定长远的教学计划与目标,运用微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对该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积累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将自身的工作经验融入到长远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内容当中,以微课的教学形式,学生能够对当前主要相关的医学知识予以有效掌握,使其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增强。同时,鉴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面的技术与知识日新月异,教师采用微课教学方式的时候,应注重融入最新的医学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还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资源分享的方式,使教师彼此之间均有所获益。
  结论
  从本次论文的阐述和分析当中,可以获知,深入探究与分析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显得十分关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以围绕微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为核心内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予以展开论述与分析:课前预习阶段的微课教学方式应用、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微课教学方式运用、长远教学计划中的微课教学方式利用。望此次研究的内容与结果,能够获得有关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与启发,进而有效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炳丽,李婷,孙睿.微课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内分泌与代谢病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9):1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9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