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波

  [摘    要]民歌是根植在民族文化中具有本民族“特定形态”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歌发掘是近几十年以来音乐工作者所热衷的,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走西口》一曲是对民歌内涵挖掘的典范之作之一。从作品背景、结构及材料发展手法、和声、复调、配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鲍元恺对民歌改编的技术手段及创作思维。
  [关键词]鲍元恺;民歌;材料发展手法;和声;调式调性
   一、 作品背景
   鲍元恺在学生时代就熱衷于民歌的改编工作,曾深入研究过巴托克、柯达伊、哈恰图良等在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作曲家的作品。1981年,他根据景颇族民歌创作的童声合唱套曲《景颇童谣》在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奖。1990年完成的大型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是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这项工作的成果。在完成这部作品以后,又将其引入室内乐的领域,完成了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一组弦乐四重奏。
   本文所研究的《走西口》选自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八首》,原为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的民歌,表现的是一对情人因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哥哥出走、妹妹送行的情景,旋律充满了离愁别绪。{1}
   二、 结构及材料发展分析
   原民歌为二段体,为了突出音乐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原则及更深一步挖掘民歌的内涵,经作曲家改编加工以后变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前有引子后有尾声。全曲在E徵调上进行呈述,音乐的行进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离调和弦,以丰富作品的音响及进一步挖掘民歌主题所表现的内容。
   引子(1—3小节):为建立在E徵音上连续的平行和弦进行,和声张力较大,显示出了不安的情绪。
   呈示段A(4—21小节):乐段重复的关系,主题乐段为4+5不规整的双句体结构乐段。旋律将主音E作为中心音,并以三、四度上下跳进呈现出波浪形态的旋律线,乐段起始音与结束音相隔八度,音区落差带来的悲伤且不舍的感情色彩让音乐的形象表现得十分明显。第二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实为补充性质,带有主人公喃喃自语的意味及完善乐思的一小节。在主题初次呈示之后又将主题重复了一遍,需注意的是重复的第一乐句(13—16小节)将E徵调的旋律转为了A徵调,在色彩上出现了些许对比之后,又在第二乐句转为E徵调,进一步完善了主题乐思及加深主题所刻画的音乐形象。
   展开段B(22—43小节):同样为乐段的重复关系,5+6不方整的乐句结构继续保持了作品不稳定的状态。c乐句(22—26小节)可划为2+2+1的小分句,中间的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移位,最后一小节为扩充性质。d乐句(27—32小节)为连续向下的旋律线条,不舍的情绪跃然纸上。但短短的两个乐句是远远不能够表达作品的内容的,所以紧随其后,作曲家又以不同的音色配置手法重复了该乐段。
   连接(44—47小节):平行的和弦进行材料来自引子,不同的是将原有的3小节扩充为4小节,这扩充的一小节是第3小节的延续,是弦乐由强转弱的时间需要。短短4小节的连接将音乐形象从对比主题带回呈示主题,同时也是力度的变化,也可看做是展开段的又一次情感宣泄。
   再现段A1(48—56小节):主题乐段在配器上进行了深化,并没有沿用复乐段的结构模式。
   Coda(57—61小节):由主题乐段第二乐句变化而来,快速急迫地加剧了音乐的结束,千般的不舍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因素,洒脱豪迈中却是更加深重悲情难言,让人不禁坠入其中,回味无穷。
   三、 和声分析
   (一)同宫系统调的相互融合
   如呈示乐段的两次结束处(12、21小节)短暂地停留在E徵主和弦上便快速地游离至A宫调上。
   谱1:
   (二)五声性的和弦结构
   如第32小节应是E#GB和弦,但为了保持作品的五声风格,作曲家将变宫音#G替换为宫音A,即变为EAB和弦,这也是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时常用的手法之一。
   (三)同主音大小和弦的相互借鉴
   如第8小节处,将建立在E音上的大三和弦转化为小三和弦进行使用,在音响上呈现出阴柔的色彩,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品的内涵。
   (四)丰富离调和弦
   如第10小节处,通过降低导七和弦的根音让其变为D宫调的下属和弦,再意外进行至D大调的VI级和弦后进入主调E徵调的主和弦。这种离调后意外进行的和声手法见于作曲家《炎黄风情》管弦乐组曲之中。
   为了保留原曲的意境,作品一直保持在E徵调式上,虽没出现像再现三部性结构发展段中明显的转调,但展开段运用的复调写法也让音乐在推力作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 复调分析
   主调与复调交织发展是这部作品最为典型的特征,复调的写作手法也是极其丰富的。
   (一)西方的卡农及复对位
   展开段的织体更为明显,如中段22小节处I提与中提相隔两拍作八度的卡农式进行,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场景,好似哥哥走在前、妹妹追在后的动人画面,33小节处将大提与I提隔开两拍且两个八度的复对位手法,效果与22小节处如出一辙。
   谱2:
   (二)中国的支声复调
   再现段的整个段落,II提奏的旋律都为I提旋律的骨干音的再发展。
   这两种复调手法在音乐的发展中安排得十分恰当,与民歌原型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的同时又把其内容提炼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作品中其他对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果的,因运用得较为琐碎,就不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了。
   五、 配器分析
   (一)引子及连接的配器    由I提奏持续音E,其余三件乐器向下二度级进作和弦平行进行,这两部分的效果都是非常鲜明的,带来的音响也是富有民歌主题内涵的。不同的是引子运用了常规的弓法,而连接部分运用了震弓奏法,渲染的情绪更为浓烈。
   (二)呈示段的配器
   第一次呈示旋律由I提奏出,II提、中提、大提承担和声的背景功能,在旋律长音时作相应的填充。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和声织体是不相同的,第一乐句以2小节为单位,作了两次对旋律声部的填充,每次的小填充都是二度级进下行的,且第二次填充是第一次填充的上方二度模进,第二乐句的和声织体以长音为主,体现为三拍加一拍的律动规律,在结束时(12小节)因需要重复主题乐段,所以在此处出现了与第一乐句填充呈反向运动的内声部小连接。反复的主题乐段第一乐句交于大提琴,第二乐句交于中提琴,体现出了同种乐器不同音色的对比运用,无论是对音乐形象的刻画或是弦乐四重奏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这次乐段的反复较第一次来说,和声织体更为精简一些,主要为长时值的背景音。
   (三)展开段的配器
   第一乐段旋律由I提及大提奏出,其余两件乐器作长时值的和声背景,第二乐句(28小节处)由II提奏与两个旋律声部相呼应的模仿复调。反复乐段的旋律配置更为丰富一些,先由大提及I提奏出,其后转为I提与II提的八度叠置同时奏出。这个乐段充分利用了乐器之间的音色、音区特点,或是隔开一、二个八度的齐奏,或是隔开一、二个八度的模仿复调,种种因素都表现出了作曲家对弦乐器音色的控制及写作的卓越能力。
   (四)再现段的配器
   经过前面的种种“倾诉式”的写法,这里对音色的配置反而更为简练、明亮一些。旋律由I提在极高音区奏出,具有一种召唤的性质。I提演奏复调对位的旋律,为了追求这种明朗式的音色,作曲家将大提及中提都变为拨弦式演奏,这种明亮的音色配合I、II提的高音区音色让这个乐段整体的音响色彩更趋向统一。
   (五)尾声的配器
   主要以四件乐器的齐奏为主,大提及中提在长音处作和弦式的填充,厚重的音色叠置在较快的速度中推动音乐直至结束。
   六、小结
   从鲍元恺的这部作品上基本能看出他把西方作曲技术同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相融合时展示出来的精湛技术。他在对原民歌主题内涵进行挖掘时有着敏锐的触觉,不仅让原民歌以更加完整的形象展現出来,同时又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该作品非常值得再细细地学习研究及认真体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1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