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红辉
摘 要:新时期,培养适销对路的综合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英语作为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上。文章以英语翻译教学为例,探究新时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对策,明确当前教学活动中的弊端和不足,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01
在如今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间的交往愈加频繁,具备较强的英语翻译能力不但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凭借英语翻译技能脱颖而出,而且在面对相关的工作时也能够得心应手。实践是英语翻译的核心,但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依然沿袭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英语翻译教学的效果较差,学生也很难通过大学英语课堂获得真正的能力提升,因此,需要对其处理措施进行重点分析。
一、新时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翻译重视程度不足
从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课程结构设置和课程安排情况就可以看出,英语翻译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非英语专业,几乎不存在专门的英语翻译课程,仅仅是依照常规的大学英语教材,由授课教师灵活安排一些单独的翻译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密度一般为每周两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相对于词汇、语法、阅读、听力等内容来说,英语翻译教学经常被忽略。
(二)翻译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依然比较落后。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课堂主动权几乎被全部剥夺。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反映,学生课上的听课状态不好,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英语翻译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知识模块,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很难得到翻译实践的机会,缺乏了实践的基础,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非常缓慢。而翻译课堂的死板、压抑,也让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
(三)教材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在公共英语部分,英语翻译教学没有单独的教材,常规教材中专门的翻译部分内容占比较少,翻译技巧、原理的讲解比较粗略,单单通过教材学生很难掌握实质性的翻译技能。观察大学英语教材中文章内容设置,文学类作品居多,少有科技、历史、旅游、自然等学科文章,更谈不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了[1]。教材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导致英语翻译教学难以匹配学生实际工作中的翻译需要,内容单一死板,学习氛围枯燥乏味,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新时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翻译建立在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之上,与英语最基本的听、说、读、写之间是相互贯通的。观察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情况,英语翻译的分数占比已经达到15%;研究生升学考试中,句子翻译也是必考的题型。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內外的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英语资料翻译也成为很多企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最基本要求。面对如此之高的英语翻译实际需求,有必要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将英语翻译教学普及到大学公共英语课堂当中,提高翻译教学学时的占比,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英语翻译学习机会[2]。例如,国内某高校在进行英语课程优化设置时,使用了如下方案:改革前,本校仅有英语及相关专业开设了专门的翻译课程,公共英语中并未涉及,仅由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翻译教学的时间。现将英语翻译课程融入公共英语教学当中。公共英语共涉及4个学期,前3个学期进行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开展内容和形式与之前相同,将第4个学期作为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时段。在第4个学期依然进行英语词汇、语法、阅读等常规教学,但要求基础教学的内容服务于英语翻译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将大学英语翻译作为本学期的教学对象和任务主题,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并通过英语翻译训练,强化、巩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该案例中英语课程优化的方案较为科学,并且在教学实验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业内借鉴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翻译实践
为改变当前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灌输式”教学法给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对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比例。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建立在英语翻译教学一定学时的基础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摒弃传统课堂中单向传输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执行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将英语翻译作为一个“项目主题”,而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其实就是完成一个翻译项目的过程,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动态化、开放化的翻译教学中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课前,由本校英语教研小组结合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编制教学任务计划,设计本学期的翻译任务主题和个数,明确教学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制作每一翻译任务的微课视频和预习要求,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翻译内容进行初步的预习,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标记预习重难点。课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实施。在小组间分享预习成果,合作完成本组的翻译任务。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翻译讲解,再由授课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和翻译重点知识的强调。课后,安排适当的翻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翻译能力。 2.开展翻译实践活动
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利用所学的翻译知识和技巧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备很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英语翻译教学只有最终落实到实践上,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提高英语素养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在翻译方面的长处和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侧重,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升。理论上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不能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翻译实践活动,鼓励他们不要害怕犯错误,教导他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获得日积月累的提高。学生只有在不断成功翻译的强化过程中,才能树立自己对英语翻译的信心,从而让自己爱上翻译这门学科,建立对英语翻译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在英语翻译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
为此,授课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班级氛围和学生爱好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英语翻译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来检验翻译教学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反过来促进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例如,开展学院范围内的英语电影翻译大赛。由授课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英文电影片段,尽量选择早期的小众电影作品,作品数量设置为8~10个。发布比赛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组的喜好选择题目进行报名,统计每一作品的报名人数,给予一周的准备时间,要求最终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示翻译成果。将本次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英语期末测评的日常评分标准当中,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并设置丰富的优胜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最终的优胜作品可被分享到校内学生信息交流平台中,让学生通過手机、电脑等就能观看到其他学生的翻译作品[3]。同时,授课教学也可定期在学生信息平台中分享一些翻译价值高的英文作品,供学生练习使用,同样将翻译成果在平台中进行展示。
(三)优化教材内容,扩展课外资料
翻译教材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使用的最主要资料,教材结构设置是否合理、内容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决定了翻译教学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了确保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必要对翻译教材进行创新和优化。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版本众多,虽然一些教材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但内容方面的限制较大,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需求[4]。而比较新的教材较少经历实际教学活动的检验,其优劣也很难判别。相关教师、单位在选择翻译教材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筛选,重点考察教材中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以及教材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自行进行英语翻译教材的编写。例如,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的翻译教材内容设置,保证一定比例的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文章篇幅,可涉及管理、经济、文化、旅游、人文等多个领域的英语翻译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的同时,能够涉猎更广的知识范围,提升教材本身内容的丰富度对提高学生英语翻译积极性具有很大的帮助。知识面的扩大对英语翻译实践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增加阅读量。
三、结语
文章给出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除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内容外,相关教学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英语翻译教学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积极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全面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优秀英语翻译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参考文献:
[1]郭家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135.
[2]于晓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19(4):172.
[3]王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珠江论丛,2018(4):185.
[4]郭艾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3):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1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