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娟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课改教学理念的实施与落实。
  【关键词】高中生物 启发式教学 原则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中生物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改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怎样具体应用,是目前教育事业应该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的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情采取相应的启发教学策略。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启发式教学更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独立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我们总是把班级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学目标和策略也没有体现差异性,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在开展继发性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独立性,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启发策略。
  二、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启发形式具有有效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启发式教学的高效性,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那么,启发式教学在具体应用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首先,需要树立目标性原则,主要指教师在启发学生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与任务进行有效的启发。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掌握一个度,掌握教学的进度。其次,自主学习原则,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索。再次,要遵从举一反三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从一个知识点推导到其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启发与点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围绕目标进行,并且给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内容。如在学习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前需要了解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氨基酸的特点以及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进行了解。按照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者例子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氨基酸脱水的全部过程。之后在让学生先自学之后在授课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创设情境辅助教学,让学生情感得到启发
  高中生物学习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命现象的自然学科,在自然中生命的现象与活动规律都相对复杂难理解,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概念都比较抽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失去趣味性以及直观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与创新,同时也为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机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以及多媒体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启发式教学模式融合到其中,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学习体验,在情感上启发学生喜欢上生物学习。如在学习生物《生物的衰老和凋亡》相关知识中,教师可以利用度媒体的方式将《细胞先生的一生》的短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细胞的出生到死亡过程进行群全面的了解。在讲解个体的衰老与细胞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将细胞衰老的过程以及衰老细胞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认识与学习。
  四、加强师生之间互动,通过语言启发学生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最主要的不是将知识硬性传授给学生,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将知识进行双向传输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主导作用,在引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灯塔一样存在,不仅需要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还要为学生照亮方向。在高中生物应用启发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教学启发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转变课堂单项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双向的变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到知识比较广泛,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无法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困难。因此,在高中生物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的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研究,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挖掘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2]郑钥洲.试论高中生物教學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生物技术世界,201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3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