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莉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规定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应当不少于100万字,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应当达到一定的记忆储存量与阅读量,因此进一步研究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策略,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效率的提升。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少,因此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部分教师局限于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阅读效率的考察,同时阅读与诵读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仅仅只是进行阅读而已,进而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严重降低。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经典诵读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过去的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针对其中一篇文章进行精细化的讲解,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進行深入剖析,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大意,因此导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会需要几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量的增加,反而会严重地降低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无法真正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几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优势
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文章的主旨为中心,结合课外的其他的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延伸,在有效的积累文章的词句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速度的提升,为有效的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奠定基础,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替僧打下良好的基础。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在短短的一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远远地超过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效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主题,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在注重阅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语文阅读量。
三、多文本阅读与经典诵读的策略
(一)多文本阅读加快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初步的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重视学生的阅读方式的培养,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了语文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浪费了很多的语文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多文本阅读则是将很多主题相同的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有效的缩短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从而有效的弥补了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不足的缺陷。语文阅读量的增加并不是说让学生一下子吸收很多的文章内容,而是结合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善于把握文章的阅读主旨,寻找相似的文章内容进行扩展性阅读,从而增加学社工的阅读量,之后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的语文积累,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多元议题,激发学生的经典诵读的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讲解一篇简短的课文,在这期间不断地向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的回答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因此这样的被动式阅读教学方式不适合当前学生的阅读教学现状。因此通过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进行经典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讨论中,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善于表达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在主动中了解多文本阅读文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合理地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元议题,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经典诵读的主题,让学生围绕着主题寻找阅读文章,之后进行重组与整合,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多本文阅读的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的培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可能。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经典书籍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产物,同时学生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的有效素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多文本阅读与经典诵读的有效整合,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全面的扩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面,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促进经典诵读在多文本阅读中得到长远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自己的阅读与诵读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 孙囡硕,杨军. 课外语文 2019年01期.
[2]探讨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李慧娟. 中国农村教育 2019年03期.
[3]经典诵读需要经典设计——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实践探索[J]. 史朝晖. 小学教学研究. 201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3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