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音乐课堂时效的细节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理念。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细节,用专业去“打造”它,用慧眼去“捕捉”它,用智慧去“雕琢”它,用真心去“感悟”它,必将使教学更加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
【关键词】教学细节;音乐课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88-03
【本文著录格式】周洁.优化音乐课堂时效的细节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20,04(07):88-90.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如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因此,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更优化的重要体现。
一、“打造”細节,优化预设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来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关注细节,就要考虑方案的预设。要优化预设,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打造”。
(一)“打造”教师
教师是一堂音乐课的设计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做到充分理解。教师对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歌曲《龙咚锵》时,让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如果事先不考虑到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学生往往会机械地按照“过 新 | 年 呀 | 龙咚 龙咚 | 锵 0 | 多 快 | 乐 呀 |龙咚 龙咚 | 锵 0 | ”这样的节奏来念,经过教师的更正,虽然学生也最终也能正确地念出来,但是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学生也会感到没有兴趣。因此,在课前预设时,笔者“打造”了这样一个细节,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过 新 年 呀 ,龙 咚 龙 咚 锵 0 ,多 快 乐 呀 ,龙 咚 龙 咚 锵 0)再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发现了字的间距和字体大小的不同,间距长的念长一点,字体小的念短一点,从而把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较为复杂的附点节奏简单化,把抽象的乐谱形象化,将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受中去,使学生轻松掌握了这首歌曲的附点节奏。
(二)“打造”学生
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那么学生就是主体者。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对学生在课堂各环节的表现充分预设,根据学生的反应拿出相应的对策。
比如笔者在教学完歌曲《小白船》后,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提示的打击乐器及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大部分学生按着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练习着,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能用自己想的节奏进行敲击么?”“我觉得我想的节奏也可以为这首歌曲伴奏。”“我想换一种打击乐器。”……顿时班级很多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则一脸尴尬,不知怎么说,不能说“不能用这种节奏型”,也不能说“不能换乐器”,只能含糊其词:“你们说得都可以,有时间我们到课外再去练习自己的节奏型,好吗?”其实,课前笔者没有预设到这种情况,没有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只顾按照教材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把“球”抛到了课外,课外谁还会去练习呢!
可见,备课时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多种假设,并拿出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细节尽可能处理得完美,从而优化音乐教学。
二、“捕捉”细节,优化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细节放大做精,使音乐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误点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符忽视学生的一在些小小举动,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
比如,笔者在教学完《我是小小音乐家》后,要求学生模拟歌曲中的乐器的演奏动作。全班同学都兴致盎然地在“演奏”小提琴、吉它和法国号,只有一名学生卷起音乐书“吹”法国号,还发出了声音。这样的举动,势必引起轰动,影响了课堂纪律。此时,如果教师严厉批评,也许这位学生也能跟其他学生一样演奏法国号,但是这样肯定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因此,笔者顺着这位学生的举动,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让全班同学都按他这种演奏方法来模拟演奏法国号,这样不仅没有挫伤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这一课堂细节的“捕捉”,不仅“变废为宝”,也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二)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
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会让课充满生机,让孩子充满活力,这会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捕捉。
比如五年级《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要求在学唱完歌曲后,用力度记号为歌曲标记。笔者在设计预案时,给歌曲的主歌用mp标记,副歌用mf标记,结束句用mp标记。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讨论结果都跟笔者的预设一样,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了他的不同意见,“我认为主歌的最后一句‘啦啦啦……’这一句应该用渐强记号来标记,这样有一个变化过程,使主歌和副歌的力度衔接更自然。结束句应该用渐弱记号来标记,这样歌曲更有结束感。”在听了这位学生的高见后,我请大家按照他刚才的建议演唱歌曲,效果很明显,确实比我预设的更加细腻,情感表达也更到位。笔者不禁向他竖起大姆指,他同学也不由地抱以热烈的掌声。多么精彩的回答!笔者“捕捉”到这一亮点后,大大地表扬了这个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该生学习,要认真思考歌曲里隐含的音乐知识,从而能够更加生动地演唱歌曲。
这个没有预设的细节的“捕捉”,不仅仅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也为以后的音乐课提供了思路,此后,同学们更乐于去学习音乐知识、运用技巧、体验情感。
三、“雕琢”细节,优化实效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教学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不管是预设的细节,还是细节的生成,总有许多地方可以雕琢、有待提升,使教学更具实效。
(一)“雕琢”教学语言
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对音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有重要的影响。
1.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音乐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在日常教学或是其他听课活动中,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后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森林里旅游,好不好?”“好!”(然后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回答地不仅整齐而且大声。这样一般化的课堂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简单应答上,很难展示出教师对提问预设和问题解决的目的,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富有个性的反应。如果换成:“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请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然后,再播放歌曲,学生就能更认真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
再如,在欣赏完歌曲《天地在我心》后,教师会问:“从刚才的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五花八门。有的说:“我听到了猴子的叫声。”有的说:“我听到了刘欢的声音很高的。”还有的说:“这首歌听起来很滑稽的。”这些层出不穷的回答没有一个是围绕“音乐”来思考的。实际上,如果换一种问法:“听了这首歌后,你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从歌曲的速度、情绪、旋律等音乐元素展开讨论与交流,使得对歌曲的欣赏更具实效。
2.过渡语
过渡语尤如粘合剂,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生动的整体。过渡语的雕琢力求简单,但是要到位。比如,在听完歌曲录音后要求学生跟琴轻声试唱。如果说:“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钢琴轻轻地唱一唱。”这样的语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换成这样的说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钢琴,用小蜜蜂一样的声音试着唱唱。”虽然只是把“轻轻地”改成了“小蜜蜂一样的声音”,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法,如果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轻轻地歌唱,而且富有感情。
3.评价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命既是强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极易损伤的。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有简练、生动的语言外,还要正确地运用评价语。然而,在教学中为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教师在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回答后,一概表扬你回答得“真棒”“真好”,生怕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并没有细细考虑学生的回答中,是否有悖常规的回答。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则必须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教师都要把握好“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增進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二)“雕琢”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对增强音乐的教学实效非常重要,图、文、声、像等各种媒体,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把课堂延伸到了尤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在许多公开课上,教师都喜欢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图片、动画、影像等让课堂眼花缭乱。可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关注了漂亮的图片,精彩的动画,忽视了教师对知识的传导与贯穿,对音乐本身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这样的课堂可谓毫无实效。因此,不能盲目地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手段,避免喧宾夺主。
四、“感悟”细节,优化反思
教学细节需要教学机智,教学细节是教师积极反思、经验积累的结果。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那些善于反思、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而优化音乐教学。
(一)现场“感悟”细节
在教学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生注意力分散,某些知识点反复出错,学生无法很好接受教授的内容,这时,教师就会迅速作出反思: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办?接下来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比如教学《嘀哩嘀哩》对,在学唱完歌曲后,要求学生用连续四分音符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歌唱。
3 3 3 1 |5 5 0 |3 3 3 1| 3 0 |……
x x |x x | x x | x x |……
经过一次表演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这样的拍手伴奏根本不用动脑筋,只要稍有节奏感就能拍出来。笔者及时调整,把节奏稍加改动。
3 3 3 1 | 5 5 0 | 3 3 3 1 | 3 0 | ……
x x | x x x | x x | x xx| ……
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化,但是这样的改变大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出错,很难拍对了。
(二)课后“感悟”细节
一节课结束后,如果能对刚刚课上的某些细节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很好地指导日后的课堂教学。
在课后“感悟”细节时,既要对感悟成功的教学细节,也要感悟失败的教学细节。音乐课堂教学常会出现一些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亮点”,这些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这时如果从关注学生心灵的角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常能记下很多成功点,不断积累供以后教学借鉴。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所以,教师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见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因此,日常教学中不足的细节就会屡见不鲜。课后,把这些不足的地方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归纳、整理,避免今后课堂上出现类似尴尬的局面,以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小细节中包含大学问,看似平常,平常中却蕴涵智慧;看似简单,简单中却孕育深刻。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中探索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