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主要分析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 CQI)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52例心肺复苏患者,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将其分为ROSC组(22例)、非ROSC组(30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CQI,评价相关参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初始期的CQI情况,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终末期的CQI,组间数据差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患者预后评估阶段,CQI具有应用价值,具有满意的预测能力,方便医师对患者病情作出判断,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复苏患者;预后;自主循环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8..02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各种原因所引发的心脏骤停普遍采用心肺复苏方法,但是该病症的预后较差,如何保高质量心肺复苏是患者能否被抢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我院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CQI在评估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值得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52例心肺复苏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恢复ROSC,将其分为ROSC组、非ROSC组。其中ROSC组患者22例,包括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58.1±4.2)岁。非ROSC组患者30例,包括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6±4.6)岁。
1.2 方法
1.2.1 数据采集
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的基础上,采用T5监护仪以及专用一次性脉搏血氧探头采集患者的CQI信息,同时采集患者的心电图信息、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ill,POP)等;在导出数据后,用专用软件对肺复苏质量指数进行分析,其中复苏起始的2 min为起始期,终止前的2min为终末期,主要预后指标为ROSC。
1.2.2 心肺复苏的实施方法
本次研究中,遵照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患者进行救治,建立高级气道检测患者心肺复苏指标,其中呼吸机的辅助通气潮气量6~8 ml/kg,人工通气频率为10~12次/min。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以t值检验数据间的差异,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初始期、终末期的CQI存在较大的数据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3 讨 论
心脏骤停患者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心肺复苏(CPR)的方法予以干预。而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CPR不仅受施救人员的努力,也与患者自身状态存在密切关系,正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直接影响患者预后[2]。目前针在实施心肺复苏期间,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理状态,包括动脉舒张压、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3-4],也有学者开始将POP(脉搏血氧波形)等作为反映患者外周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并且在CPR过程中,通过识别POP指数变化,来对患者预后作出精准判断[1]。
CQI是基于POP下的关键指数,能够对患者预后情况作出精准识别[5-7]。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与非ROSC组患者相比,ROSC组患者的CQI数据更理想,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该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CPR的初始阶段,两组患者的CQI数据就已经出现了差异,也证明初始阶段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已经出现差别。而随着CPR的深入,人工循环逐渐稳定,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明显越来越明显,在终末期,可以发现ROSC组患者的CQI数据明显区别与非ROSC组患者。目前在临床上,CQI的测定原理是基于脉搏血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脉搏血氧技术能够快速完成血样监测,进而对患者心脏骤停后的心泵功能消失、循环系统血流停止等问题作出识别,因此在抢救初期,患者CQI的整体水平会因为心脏骤停下降至0;而在抢救开展之后,人工循环的血流逐步建立,但是此时的血管舒缩状态没有恢复,外周循环也没有产生足够血液灌流;随着治疗的深入,在高质量的CPR影响下,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因此会表现出明显的外周循环灌注更恢复,证明此时患者的自主循环情况逐渐改善。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均接受高质量的CPR干预后,其中非ROSC组患者的CQI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终末期出现数值大幅下降的情况,证明此时患者血液灌注建立难度大,机体恢复自主循环可能性低,预后得不到保障[8]。
综上所述,CQI对复苏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应该做进一步推广。
參考文献
[1] 胡莹莹,徐 军,朱华栋,等.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概况和预后调查: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3):234-239.
[2] 郑亮亮,徐 军,于学忠.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质量监测[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1):976-980.
[3] 孙 峰,李 晨,付阳阳,等.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院内复苏结果的预测价值:针对一项多中心观察研究数据的二次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1):29-33.
[4] 徐伟干,姜 骏,符 岳,等.WIC评分预测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7,57(36):25-27+113.
[5] 杜叶平.利用脉搏氧饱和度波形对胸外按压效果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29(10):660-661.
[6] 李 晨,徐 军,韩 飞,等.基于脉搏血氧波形识别心肺复苏中自主循环恢复的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3):203-207,208.
[7] 李 晨,徐 军,韩 飞,等.脉搏血氧波形参数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的制定[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2):1294-1300.
[8] 李 晨,徐 军,刘小禾,等.心肺复苏中自主循环恢复预测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122-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4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