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知思想引领德育教育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德育为本”,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处在求知生涯的关键节点,如果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对未来更好地发展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德育教师应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育学生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可塑之才。
  关键词:行知思想 德育教育 生活化
  “德行天下”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论证,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赞同,而且德育教育在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道德天平一旦失衡,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氛围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德育教育应从小抓起,从教学课堂抓起,并将德育教育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与现实生活接壤,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德育教育在生活中的正向价值。
  一、明确德育教育目标,融入生活元素
  德育教育涵盖爱国主义教育、人生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教育不是一时之功、不能一气呵成,必须经过长期的渗透与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逐步积累德育思想和德育理念,进而指引学生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将生活元素纳入德育教育过程中,以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能力。
  1.精准定位,以小引大
  德育目标的设定不宜过高,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教师开展的德育活动,使学生个人的道德品格在发展过程中达到预期指标要求。德育目标实施的前提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目标就在眼前,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实现。目标的设定应遵循以小引大的原则,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引导。如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事先制作好的教学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常识写入课件当中,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并予以詳细记录,利用主题班会或者研讨会的形式,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无形当中认识到了学法、懂法、知法的重要性。
  2.融入生活,传递正能量
  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问题,而且对整个社会也具有多重牵动力和影响力。很多人认为,乘坐公交车,购买了车票,就享有座位权,让不让座与社会公德心没有一点关联。而老人跌倒以后,如果出于好心扶起老人,极有可能受到老人的指责与讹诈,类似于这方面的负面消息不绝于耳。而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灌输社会正能量。如果上了公交车,遇到老弱病残,一定主动让座;如果发现老人摔倒,应上前扶起。同时,教师应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将学生带到公共场合,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和事件。如果亲眼所见一些不妥当的个人行为,学生应上前制止,以扫除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德育教育理念植根于现实生活,学生只有融入生活当中,与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做斗争,才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正义的化身。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也能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将生活实践融入德育课程
  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陶行知德育教育理念的带动下,将德育教育科学合理地纳入现实生活当中,将生活实践与德育课程密切相连,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课堂互动环节、社会公益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高大上的德行品质观念。
  1.私德修养,至关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公德既重要,但不能忽视私德的修养。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我们不但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没有公德心和良好的私德修养,即便学识再高,也形同虚设,无论修建多高的建筑,没有良好的公德与私德作为基础,也会轰然坍塌。基于此,教师在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就应该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并引述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使学生具备社会公德心,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在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时,学校应与社会公益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往来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当中,如义务植树、公益宣传、卫生清扫、公共场合学会说礼貌用语等活动,帮助学生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当中,让他们成为生活的主角,以正向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和感化其他人,使更多的人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公德心。
  2.孝德传统,发扬光大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道作为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师可以选取古今中外一些孝敬老人的真实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像仲由百里负米的故事、闵损芦衣顺母的故事、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等,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孝道故事。当展示完这些故事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道课后作业,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利用父母的休息时间,帮父母捶捶背、捏捏脚,把这些场面用相机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利用主题班会,将这些孝顺父母的作品呈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分别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评比,最后评出优胜作品。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角色扮演,活跃气氛
  德育生活化能够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关键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德育教育的洗礼,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易于接近的性格。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诠释了过多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在面对教师机械式的讲述时,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德育教育失去兴趣,而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作为突破口,设置一些课堂互动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德育知识,在游戏当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代表,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利用学生间的对话、行动来完成这个游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使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如学生甲扮演丢失钱包的失主,学生乙扮演捡到钱包的中学生,学生丙扮演一个过路的陌生人,教师在布置游戏环节时,将情境设定的内容与三名学生交代清楚,并设置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当你捡到别人丢失的钱包后,你会怎么做?”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任意演绎故事。当学生甲捡到钱包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拿着钱包在钱包丢失的位置静静等待失主的到来。此时,扮演过路人角色的学生认为学生甲不值得,应该将钱包交到警察手里,让警察来寻找失主,可是学生甲执意要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小时以后,失主出现,并要拿出一千元钱感谢学生甲,被学生甲委婉拒绝。通过观看演绎这个故事,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什么是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
  2.集体游戏,渗透德育
  中学生的未来就业与生活,必然要融入集体生活当中,任何搞个人主义的行径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这两年比较流行的团体合作游戏《信任背摔》,教师就可以利用操场上的领操台,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个团体合作游戏。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数量,将学生划分为三到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人背对着大家站在领操台上,小组其他成员双手交叉,形成一个坚固的底座平台,然后在喊出开始口令后,领操台上的学生将身体缓慢向后倒去,其他学生则在该学生倒下的一瞬间,安全地接住他。这个游戏主要是考验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如果有的学生对别人有所猜疑,就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这个游戏也就无法完成。以游戏的方法开展德育教育,会收到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
  3.家校联动,健康成长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运用家校联动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德育思想教育。回到家里,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进一步夯实德育根基,使其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为全面提升德育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在陶行知思想的引导下,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一个长期联络纽带,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汇报。家长根据学生表现,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并针对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应对时下网络环境下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举例,正确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德育教育的正反面例子,然后根据这些实际案例写出观后感。当学生放学回家,教師利用微信等方式,将学生的感受及时传递给家长。家长根据学生的观后感内容,再次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德育教育氛围。
  “生活即教育”,这短短的五个字不仅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理念,而且也给德育教育指明了前行方向。目前,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已经纳入重点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德育生活化教育理念,部分学生对理念精髓及相关内容的认知度还不高。因此,作为德育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内容,确保德育教育的每一个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衔接到一起,让德育教育成果在现实生活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少群.中学德育教育浅析[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16):112-113.
  [2]朱小蔓,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 J].中国教育学刊,2018(3):83-88.
  [3]周明星.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 J]. 教学与管理,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