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诊护理在上消化道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在上消化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严重程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结论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且患者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负面情绪严重程度;满意度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病情危急、病症发展快速,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存质量。急诊护理是一种系统性的护理模式,包括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收集病例相关信息、遵医嘱行科学治疗等内容,旨在提高抢救的有效率[1-2]。本研究以100例患者为主要对象,旨在评价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主要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7~73岁,平均(45.16±2.35)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6~74岁,平均(45.18±2.37)岁。两组的年龄和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等内容。
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进行系统准确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和家属从正确的渠道了解到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并叮嘱患者情绪上不要有过大的波动,要积极的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同时,護理人员要第一时间做好胃镜止血治疗的相关准备工作,每20分钟监测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治疗过程中,准备好电凝气、胃镜等设备,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治疗后,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及血压等相关指标,观察和记录患者便血、呕血等症状的发生情况。
1.3 评价标准
①在护理后,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严重程度,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程度越轻[3]。
②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共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分为1分、2分、3分的评价等级,分别代表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统计后计算满意度,并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分析处理数据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指标表示为例数/百分率,检验方法为x2;计量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t。若统计值P小于0.05,则说明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①焦虑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为(28.56±2.15)分,对照组为(38.44±2.45)分,t=2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有显著差异。
②抑郁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为(29.85±2.14)分,对照组为(39.66±2.31)分,t=2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有显著差异。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27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2例,患者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中:满意15例,一般满意25例,不满意10例,患者满意度为80.0%。经统计学处理,x2=6.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有明显差异。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患者入院后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抢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经急诊护理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更轻,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充分体现了急诊护理的临床优势。急诊护理将各抢救流程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抢救所需的时间,能够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机,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4]。
综上,将急诊护理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同时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珊,张沁莲.急诊护理质量指标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02):322-323.
[2] 王靓.探究综合急诊护理流程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2):270-271.
[3] 张彩红.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1):216-217.
[4] 李莹.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4):165-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9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