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能力形成于阅读的过程当中,形成的结果又体现在阅读知识的掌握之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够使小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感悟;体验;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人们获得知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阅读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本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正确使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担负着帮助小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强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肩负着对小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测试和平时的作业中,经常发现课外阅读题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小学生害怕做阅读题,这就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差,没有真正能够掌握阅读方法,做不到触类旁通的表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够使小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发展。
  二、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主观意识过强。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仍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清晰,再加上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日常教育活动又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重心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处可见,普遍偏向于对字词句的分析讲解,生怕教师讲得不够透彻,学生听得不够清楚。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将自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悟直接告诉学生,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思考,使阅读教学缺乏启发性;或者抓住了文本中主要的句子进行细致地剖析,反复提问、记忆,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学生指名朗读之后,强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与课标要求相违背。这种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后很难产生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当要自己完成阅读题的作业时,总感觉阅读领悟能力不够,不能从文本的阅读中产生感悟,回答问题自然也就无从下手了。
  (二)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文本的人文内涵。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同于识字造句,不仅要对字词句的原本意义进行理解,还要让学生学会对文本的内涵、人文性进行体悟。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旧是以对文本的解析为主,对阅读中所兼顾的感情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却常常被忽视。语文教材里为我们呈现出具有文化气息、蕴含丰富内涵的文章,教师却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引导小学生把具有人文性的句子挖掘出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反而特别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阅读题会做了就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强的表现,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缺乏有力地监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身的一件大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学校也特意安排了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课上教师也教授了如何进行阅读的方法,如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并且带领学生示范性地进行阅读。然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人们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程度还不够。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家长的教育观念,监督力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很多孩子的父母亲都到外地务工或者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没有真正陪着孩子进行阅读。监督孩子学习的任务都落到了祖辈的身上,而祖辈与孩子的年纪相差甚大,具有一定的代沟,他们教育观念也十分落后,不能对孩子的阅读起到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即便是学生在家里有机会进行阅读,那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书籍,文学价值不高,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做到精读细化,阅读习惯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閱读教学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定要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将“要我阅读”转化为“我要阅读”。游戏、歌唱、表演都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且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多以活动的形式创设有趣的情境,烘托良好的气氛,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发展思维,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一课时,让小学生上台扮演文中的小马、老牛、松鼠,还有小马的妈妈。戴上动物头饰,分别对课文中的角色语言进行生动形象地朗读,加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在演一演的过程当中让小学生把握住各种动物的语言特点,产生对文本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说出自己所表演的角色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有兴趣的表演过程当中学习到语文知识。   (二)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小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注重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小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多挖掘课文中人物品质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思考,感悟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并且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利用范读,将文中所描绘的场景绘声绘色地朗读出来,将情感传递给学生,再让小学生进行恰当地模仿朗读,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场景在头脑中呈现。体会到文本所描绘的意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悟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解读文字,学习知识,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另外,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让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并帮助小学生合理地选择或推荐他们喜欢的绘畫读本、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书籍,激起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强调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或者写出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独特感受,加强日后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也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家长还要帮助小学生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共同监督小学生的阅读的进度,落实阅读任务,逐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促使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由很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能力。阅读能力形成于阅读的过程当中,形成的结果又体现在阅读知识的掌握之中,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需要在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闫红.浅谈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3(9):219.
  [2]王鹏.农村低年级学生阅读技能培养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7(20):144-145.
  作者简介:王海燕,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高桥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4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