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为用人单位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指出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分析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背景,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工作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改革举措。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12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23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迅速扩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方向正朝着综合性方面发展,学校教育资源空前紧张。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大学排名,比较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困难,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对地方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5 年10月,教育部、国家發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系统的政策指导[1]。地方本科高校历来是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国家教育战略调整及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变观念,不能停留在产教结合、合作教育的初级层面,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更深层次的改变,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2]。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传统的办学优势,认真调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认真设计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理论教学与应用技能培养的结合[3]。
远洋渔业是我国主要的海洋产业之一,《“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远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做强远洋渔业意义重大。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远洋渔业专业人才,既符合远洋渔业的产业特点,更是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捕捞产量长期稳居全球第一,在全球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粮食危机与食品安全、国内资源养护与管理等一系列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积极开发和利用远洋生物资源更显示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远洋渔业的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远洋渔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渔业装备水平和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国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60余家、远洋渔船近2 900艘,远洋渔业年产量200万吨左右、年产值200多亿元,作业海域分布在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极海域[4]。其中,公海生产渔船1 300余艘,渔获量130余万吨,占世界公海捕捞产量的12%左右,船数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浙江省是远洋渔业大省,远洋渔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4左右,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远洋渔业对保障国内优质水产品供应、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促进国际渔业合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远洋渔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而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人才保障是基础。目前,极大部分远洋渔业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后备不足的严重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一线生产的高级职务船员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学历偏低、涉外交流能力差,对国际渔业政策了解不足、理解不够。另外,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专业渔民越来越少,外来务工人员不断进入远洋渔业产业,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薄弱,不稳定和不安全风险高。为此,亟需培养一批既熟悉和掌握远洋捕捞技术,又能灵活运用渔业管理方法及涉外渔业政策的高素质远洋渔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是远洋渔业产业稳步发展和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
二、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未设置远洋渔业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全国共10所院校开设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此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渔业生产与技术开发、渔具装备设计与技术研发、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管理与经营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面向海洋渔业领域培养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的外延更大。而远洋渔业的人才培养更具产业针对性,特别是目前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国家对近海捕捞实施减船减产政策,近海渔业以养护和管理为主。对于远洋渔业,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稳步发展,进而做强远洋渔业。为此,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远洋渔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开展好远洋渔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依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能否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是介于研究型人才和高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类型,注重应用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5]。远洋渔业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应用型”,还要考虑远洋渔业产业的“特殊性”,所以必须深入远洋渔业企业,深刻了解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能否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研究型本科趋同,缺乏应用性本科特色[6],而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又具有多科性、国际性、高技术性等特点[7],因此,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满足远洋渔业生产实践对人才的要求。
3.培养模式能否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8],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9]。因此,要依托远洋渔业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确保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大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10]。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区域、根植地方,其人才培养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主线[11]。浙江海洋大学地处舟山,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主动服务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积极开展远洋渔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适应产业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多家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远洋渔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调研,分析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等,摸清了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此,我们在参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了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素:一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国际渔业政策与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熟悉国际渔业政策,了解国际渔业管理的新动态;二是强化学生的远洋渔业生产专业技能,提升其远洋渔业生产实践能力;三是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升其涉外交流和远洋渔业经营与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将这些要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梳理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服务地方、放眼全球为导向,构建与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要着重体现远洋渔业这一属性,并将“3+1”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即前3学年以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习为主,第4学年以集中实践强化和顶岗实习为主。
1.理论课程体系。结合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原有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着重构建三大理论课程群:一是现代捕捞技术课程群。在原有的渔用材料力学、渔具材料与工艺学、渔具渔法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具选择性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远洋鱿钓技术、金枪鱼渔业等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远洋渔业专业知识。二是渔业管理课程群。主要设有海洋法、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国际渔业、渔业船员职务与法规、渔船生产安全、渔业经济学、远洋渔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熟悉国际渔业政策与法规、远洋渔业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初步分析国际渔业管理动态的能力。三是渔船驾驶技术课程群。主要设有渔船结构与原理、渔船驾驶技术、助渔助航仪器、气象学等课程,为渔船远洋安全生产提供航海技术保障。同时,通过开设大学英语拓展、专业英语和双语课程等,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通过开设思政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践课程体系。远洋渔业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在远洋渔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校、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体制”。为此,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应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课程实验、集中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4大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基础认识、综合应用、研究创新3个实践层次。主要采取了以下3项措施:一是增加实验课时数。如,增加“渔具材料测试与工艺”实验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网衣手工编织、网片剪裁、网具装配成网全过程的网具制作技能。二是增设新的实验课程。如,新开设“渔具渔机操作”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具、远洋光诱鱿鱼钓渔具等操作能力;新增海洋渔业技术总整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海洋渔业各项技术的实验能力。三是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安排专业社会调研、渔业测试仪器应用、渔具制作和渔业装备操作实习、渔具技术科研训练、海上渔船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通过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和科技训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意志磨练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协同育人
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要凸显行业、产业和企业的迫切需求,突出优势和特色,鲜明地建设应用性专业,积极对接转型期社会行业、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12]。协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带动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办学资源,构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培养模式,通过深度合作,建立可操作的工作机制,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1.“校—地—企”三方合作育人模式。针对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学校主动谋划设计,积极探索并构建“校—地—企”三方合作育人新模式。舟山是浙江省远洋漁业强市,建有中国首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全市远洋渔业企业30余家,远洋渔船数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远洋渔船数量和产量的20%和25%左右。据调查,目前远洋渔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紧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极大部分企业亟需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学校积极落实《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的“完善招生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吸引一批热爱农林业的优质生源”的有关要求[13],主动对接地方远洋渔业主管部门,共同谋划专业人才的合作培养,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学校的育人职能,为企业所想,积极探索“校—地—企”三方合作的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方式。利用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牵头做好协同育人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企业根据人才需求提出用人计划,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对定向培养学生提供学费和奖学金;学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企业岗位特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动校内外教学资源,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2.“校—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利用农业部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基地——“远洋渔业学院”这一平台,加强与平台所在高校的联合。目前,远洋渔业学院是以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组成的理事会形式进行管理,主要为全国远洋渔业骨干企业和相关单位培养远洋渔业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且已建立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基金和管理机构。通过“校—校”合作,联合开展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并开设了远洋渔业合作培养班。对于有志从事远洋渔业的学生,可通过申请进入远洋渔业合作培养班学习,主要实施“2+2”培养模式,即1~2年级在本校学习,3~4年级到远洋渔业合作培养班学习,并提供专项奖学金、实习机会和远洋渔业企业就业岗位。
(四)内培外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践行者,也是应用型教学实现与否、实现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14],而兼具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15]。根据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从渔业公司等单位引进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远洋渔业职务船员考试和上船实践,一批教师取得了远洋渔船船长、大副证书。目前,远洋渔业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远洋渔业专业重视加强与远洋渔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把握产业发展动态,更好地了解远洋渔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鼓励教师承担企业实践项目和技术研发项目,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动态,跟踪企业科技前沿,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师资,积极聘用远洋渔业行业企业技术拔尖人才。采用引进与聘用相结合的方法,柔性引进长期从事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远洋渔业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打造校企结合、实践有力、多元融入、互补提升的专业教师团队[16]。
(五)加强投入,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原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资源配置,拓宽办学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内营外联,积极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根据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着重构建渔业工程技术、渔业资源、渔船驾驶3个方向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渔业工程技术方向设有渔具材料、渔具制作、渔具装配及渔具测试实验室、渔具模型陈列室、渔业CAD实验室、远洋渔具和渔业装备实验室、渔具水动力实验室等;渔船驾驶方向建有助渔助航仪器实验室、海洋气象实验室、航海图书资料与电子海图实验室、GMDSS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室等。学校建有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并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目前,已共建远洋钓具实验室。为强化学生的海上实践能力,学校建造了“浙海科1号”“浙渔科2号”2艘海洋渔业科考实习船,用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海洋学实验、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生产实习等。另外,学校设有具备国家海洋渔业船员一级培训机构资质的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一方面培训学生考取远洋渔业职务船员证书;另一方面,积极服务社会,培养一大批远洋渔船船长、轮机长,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专业培养业务范围,着重建设3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是专业生产实习基地。以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总公司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舟山市远洋渔业骨干企业为主。二是渔业装备技术校外实习基地。以宁波捷胜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舟山市乐达特种渔具有限公司等远洋渔具装备和渔网具生产企业为主。三是渔业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以渔业管理部门、渔政执法机构、渔业乡镇为主。通过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联系与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实践基地建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就业基地。
(六)有的放矢,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为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产业的互动交流,构建开放型人才培养工作机制[17]。学校成立了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校外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分管领导、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等组成,负责审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等。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企业老板、学院领导、企业分管领导和系主任为主要成员,在各实习基地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的实践教学。同时,建立和完善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工作制度,与远洋渔业企业签订了“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兄弟院校签订了远洋渔业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制定了远洋渔业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专项奖助学金制度、学生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积极保障远洋渔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地方本科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今天,应用型人才培养又面临着新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与时俱进,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努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秋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9):22-24,57.
[2][9][15]龚芬.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4):46-49. [3]高宏.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7(3):111-115.
[4][7]陈新军,唐议,钱卫国等.社会化开放式培养远洋渔业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8(2):45-48.
[5][6][14]田春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11):135-140.
[8]贝绍轶,赵景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6-18.
[10]吴中波,李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88-90.
[11][16]刘亮军.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32-35.
[12][17]顾云海,刘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63-66.
[13]陈俭,詹一览,黄巧香.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3-45.
(责任编辑:申寅子)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new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provid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or employer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ishing, the urgenc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pelagic fishery applied talents and need to solve the main problems, and from training target, course system, training mode, teaching staff, 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training mechanism in six aspects, such as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distant-water fisherie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6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