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宿迁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佳暄 王涵 李颖 戴蓉 孙国宏 蒋亚华

  摘 要: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城乡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美丽宜居乡村”成为了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农村人民共同的愿望。该文总结了宿迁市乡村建设现状,分析了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乡村统筹规划以及宿迁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策;宿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0-0003-03
  1 引言
  为了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江苏省作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全国唯一的试点省份,早已吹响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号角。“南京文化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的典例为乡村旅游提供便捷、苏州开发“共享村庄”促进产业升级、建设“四好农村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范例,这些都为江苏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着悠久历史的绿色生态之都——宿迁市,也逐步展开对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建设。花木电商颜集镇、耿车多肉小镇、“东方的洋酒”生产地洋河镇等都是宿迁市已有发展成功的美丽乡村范例,为宿迁市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模板[1]。
  2 乡村相关概念及宿迁市乡村建设现状
  2.1 乡村相关概念 乡村是一种居住场所的统称,主要指乡村地区,一般情况下,乡村地区景色较好,空气质量优,与城市地区相比较,更适合人群居住。而农村即是一类区域的统称,是可以开展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生产及经济活动的区域[2]。“美丽”,包括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强调自然、人和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共同体,是“美丽中国”在城市层面实践探索的“美美与共”的价值体现。“宜居”,包括安居体系、适居服务、乐居家园,强调的是关注老百姓的居住需求,从住房到配套公共服务、再到生活家园场所营造,努力为人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这是美丽宜居城市的工作原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新时代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美丽宜居的理念进行规划建造。而同样的,振兴乡村要以生态为主规划乡村发展,还需发展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链,统筹发展,将文化、经济、生态、发展等融为一体,打造“山水田园、幸福乡村”,让乡村人们生活在家乡中,记得住“乡愁”[3]。
  2.2 宿迁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2.2.1 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乡村产业不断壮大 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于宿迁市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生产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宿迁市全市粮食单产6781.5kg/hm2,总产392.29万t,相比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9%和7.3%。蔬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比“十一五”增长10%以上,同时在花卉苗木上的出口量位居全省首位。
  2.2.2 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城市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 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各个地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仔细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展现出一幅幅幸福小康生活的图景。全市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城市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
  2.3.3 村镇布局不断优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得到落实 进入新常态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要求,通过各种举措,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在遵循人口迁移规律和自然演进规律上,相继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和大部分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自然村庄的现状,合理规划村庄布局,解决部分村庄现行的村庄规划布局与相关规划不适应、不衔接的问题[4]。
  3 宿迁市乡村建设现存问题
  3.1 基礎设施建设不完善 宿迁部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甚至已经严重损坏。究其原因,首先是老百姓有较重的依赖心理,全依赖政府去做。其次,部分村民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保护意识,甚至认为坏了让公家去修缮就好,政府又不及时修理,导致基础设施损坏,影响了发展进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再次,各个村庄之间没有协调,资金分散,项目分裂,如联通村庄之间的公路,路段质量差,甚至出现断头路。
  3.2 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如今,乡村生态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难题。宿迁市的乡村也不例外,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空气污染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3 产业缺乏特色、趋于单一 近年来,宿迁借助如火如荼的园艺产业和其悠久的西楚文化底蕴,深挖旅游和园艺潜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项王故里、花乡沐阳、特色田园乡村等。但是宿迁乡村的园艺产业比较单一,没有显著的特色,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单一的种植业很难避免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当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时,首当其冲的就是绿植产业。
  3.4 乡村文化面貌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宿迁市农村新文化、新风尚还未完全确立,暴露出农村居民文明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古文明保护力度不够、文化面貌落败、部分乡村仍呈现出颓唐的精神面貌、乡村文化无法满足村民精神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3.5 城乡结构发展二元化突出 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之一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就是要城乡结构一元化。目前,宿迁城区的发展已经接近相对饱和的状态,而农村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差距。没有优秀人才,乡村不能得到良好规划则导致城乡无法平衡发展。二是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宿迁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约20%,有的乡村还是只有村中心的1个小诊所,医疗条件止步于治疗发烧感冒的小病。三是就业差距。宿迁城区和农村的就业待遇和就业生活条件有着天壤之别,选择在宿迁乡村就业的人数远少城区。四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5],这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本质所在。宿迁市本就是年轻的城市,对于农村建设支出远比不上发达城市,因此政府公共投入也是宿迁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难题之一。   4 促进宿迁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紧抓这根绳索紧跟其发展节奏,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步伐。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第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第二,加快新能源的推广;第三,加强交通建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流与联系,交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4.2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追求生活数量,而是越来越注重于生活质量以及居住环境。在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加以改造,通过有序规划,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第一,利用宿迁市绿色产业的优势,对地形适当改造,建公园、造氛围、大力种植树木花草,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既要对原有生态加以保护和改造,又要有所创新,坚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第三,大量引进资金和人才,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4.3 发展特色产业并升级产业链 当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电商、信息智能、绿色等领域的发展。今后应积极寻找特色产业并升级为特色产业链,推动宿迁市经济发展,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添砖加瓦。第一,以互联网为依托,发展电子商务。第二,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遥遥领先,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使生产、生活走向智能化,与此同时也能带动宿迁经济的发展。第三,宿迁市的绿色产业非常发达,但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与销售方式。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和成熟,将两者结合,开拓新兴销售渠道。
  4.4 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丰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既要保护原有存在的乡村文化,又要结合当地实情,发展当地有特色的文化面貌,让美丽乡村建设焕然一新。第一,发展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利用文化优势,打造有文化、有内涵的美丽宜居乡村。第二,兴建文化公园设立展示牌。开辟出有一片文化底蕴的区域向居民展示当地特色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使当地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第三,培养文化人才。近年来,宿迁市政府通过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等措施,振兴乡村文化,让“文化下乡”变为“文化在乡”。
  4.5 解决城乡结构发展二元化禁锢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开发利用已接近相對饱和状态,而农村仍相对滞后,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如今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拉大了两者间的差距,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7]。第一,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创造条件使农民有与城镇居民有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第二,依靠科学与技术创新使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给予优秀大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他们积极创新创业,为家乡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沭阳县颜集镇总体规划(2014-2030)[Z].2014.
  [2]黄丽彬.基层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7-8.
  [3]谷淑阳.莆田市武盛村(局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8-90.
  [4]王晓映,白雪,金亦炜.美丽江苏建设“宜居”篇吹响号角[N].新华日报,2020-08-04.
  [5]田芬.浅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52:390-391.
  [6]周樟垠,曾庆云,陈华智.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梅湾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9):38-49.
  [7]黄薇.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农学学报,2015,5:118-122.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1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