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兰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 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大学音乐教学中去,不仅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让学生从音乐课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大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课堂上每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都包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不仅可以塑造我们学生的灵魂,同时还可以激励、净化、升华大学生的精神,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辨别是非、善恶,逐渐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的能力,使学生拥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守纪的道德信念。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爱因斯坦 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大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我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塑造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因为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优美、动听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效并被陶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从而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奋斗勇往直前。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歌曲的演唱、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 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 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大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使学生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可 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大学素质教育作用。
(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编辑/杨小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73166.htm